
工作实习报告锦集4篇
在生活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实习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作实习报告 篇1我们非常荣幸应邀去了传化公司。传化集团创建于1986年,是中国知名的多元化民营企业集团,主要业务领域覆盖化工、物流、农业和投资。集团实现工业和服务业总收入103.7亿元,利润9.47亿元,上缴税金6.5亿元,人均纳税超13万元,位列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第139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84位,中国品牌500强第99位。传化农业拥有国内领先的商品种苗和盆栽植物生产企业,拥有立足于全国10多个基地的生产体系,在产业化嫁接技术、多品种穴盘育苗、植物微繁殖等领域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强大的市场网络和丰富的国际合作渠道。当前,传化正在投资建设以生物技术为主题的科学园区,致力于发展成为创新型、战略型科技产业集群
那我们去传化公司做什么呢?观光旅游?谈生意?都不是,我们是去当"小农民"的。说的好听点,就是说我们是去实习的。本来以为"小农民"的生活会挺好玩的,也可以学到好多东西。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传化实习是比较艰苦和无聊的。幸好本人心态良好,处处安慰自己,当这是一场磨练。年轻人嘛,吃苦耐劳是应该的。当然途中也有碰上一些不开心的事,例如某某同学经不起企业主管的考验,而退出实习。假如让我碰上,估计我也会跑路吧!所以,只能说这几位同学运气不好吧!哎!好吧!废话不多说了,下面我来诉说下近半个月在传化公司的所作所为所感。
就从我做的最多的事情说起吧!那就是运苗。这得先从运苗的工具说起了。在传化公司里,我们统一使用4轮车。所谓的4轮车,我想大家应该会见过,就是那种一层一层叠上去的,让我一个想到的是装面包的。哈哈!说实话,比起移苗,我还是更喜欢运苗。为什么呢?因为运苗更显得我男人嘛!每每拉着4轮车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阶级下层的黄包车师傅们,你们辛苦了。我记得半个月的时间里,我推车就推了6.7天了。这让我感觉收获最大的就是体会到了赚钱的艰苦;其次是,在巨大的劳动力下,我也学会了细心;最后,就是锻造了我强壮的躯体。所以总结来说,运苗给我带来的收获还是挺大的,对我今后的人生也挺有影响的。
在传化公司中,让我最赞叹的是播种技术。这里运用了一种工具叫做穴播机。穴播机按一定行距和穴距,将种子成穴播种的种植机械。每穴可播1粒或数粒种子,分别称单粒精播或多粒穴播,主要用于玉米、棉花、甜菜、向日葵、豆类等中耕作物,又称中耕作物播种机。每个播种机单体可完成开沟、排种、覆土、镇压等整个作业过程。这个穴播机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率,节约了很大的劳动力。播种完后,种子进入催芽室,传化具备一流的法式催芽室,据说投资好几百万。种子发芽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种子催芽室就人为的为种子的发芽提供最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的密闭空间,温度由自动调温器控制,湿度由喷雾系统来保持,光照由低压荧光灯来控制,以促进种子的发芽率,以在短期内完成工厂化种苗生产。在工厂化过程中,种子从进入催芽室到出催芽室一般需要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左右,一般都会在门口处贴表说明进入日期和出来日期。种子催芽结束后,从催芽室出来,进入温室大棚,进行大棚化管理。
在这次实习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不是从中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而是让我清晰的认识到了一些人生哲理。吃苦耐劳、能屈能伸、服从上级等等这些都是我以后应该加强的。最后我由衷地感谢传化集团和杭职的老师们,能给我们这次来之不易的实习,学生我受益匪浅。
工作实习报告 篇2实习的日子对于每一个医学生都会是难以忘怀的,因为在这差不多300多个日子里,我们尽力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作为一个合格医生的责任与义务,诚然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这在我们坎坷的人生当中又算得了什么呢?嫣然一笑后我们还将走下去。
回想去年7月的某个时候,我离开了自己的母校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踏上了一条回家的路,也是一条更加艰辛的路,从进入医院实习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压力不仅来自一起实习的医生,更多的却是来自自己,作为一个大专生的我和那些一起实习的温州医学院、北华大学的同学比起来没有优势,那么,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使我不落后。20xx年7月、9月,20xx年1、3、4月,我从普外科、心血管消化内科、骨外科、脑外科、儿科、妇科…一路走过,看到了许许多多,也学到了许多许多。
在这10个月里,我也慢慢地进行着从一个医学生到实习医师的蜕变,十月的修行,十月的磨练,已经没有了初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奇,也没有了刚刚开始实习工作时的冲动,留下的只有平静。有时候想象是多么美好,可惜现实却是那样的现实。我努力去做一个好医生,我努力每天微笑着去面对我的病人,努力做到耐心细致而不急躁,努力做到工作扎实而不出错。在各位“同事”面前,我是一个勤快认真的晚辈;在病人面前,我是一个温柔、和善的年轻医生。实习的一年,我懂得了如何去赢得别人的尊重,面对误解我不去争辩,面对批评学会了摆正心态。因为年轻,我就要比别人做得更多;因为年轻,我就应该勇于接受挑战;因为年轻,就要学会面对别人的挑剔。下面我就谈谈,可以诠释为我的一些感悟:
1、病史采集要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合格的实习医师,应该采集病史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来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而系统完整的病史采集是建立正确诊断的基础,在接诊过程中,实习医师对病史一般询问得仔细,但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容易忽视其他病史的询问,这样在考虑诊断时,往往仅限于病人所主诉的几种症状,先入为主,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所以我认为啊,完整而系统的病史采集是很重要的,有经验的医师能够跳出病史的圈子,想到其他病史,善于抓住重点,并对有价值的线索主动追问,全面辨证的分析问题。所以在我实习的后期,我在接诊过程中不怕麻烦,按照问诊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月经生育史、婚姻史、家族史)一一问到,联系病人主诉的各种细微情况,细致地分析患者目前的病情的联系,从而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
2、经常性的体格检查及分析实验数据:在长期的实习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某些病人抱怨医生每次查房时不碰自己(主要指不进行体格检查)。我也承认,病人在住院的第一天询问病史时,医师会对患者进行一整套的体格检查,但是之后体格检查就不那么积极了(大多数病人在住院期间只进行一次体格检查),这样做其实有3大坏处:
(1)、病人会认为医生不负责;
(2)、容易对经管病人的病情造成耽误;
(3)、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不利于医生业务上的提高。综上所述,不难推敲出在实习期间我们要养成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从小事做起,至少要做到:< ……此处隐藏2661个字……的讨论,现在用的是两种方法,一种是很直观的那市场收益率减去无风险利率,另一个用的红利增长模型,不过效果不怎么好,因为国内企业前几年分红很少,而且增长率的预测比较困难。不过高盛的报告里面好像用的就是后一种方法,ERP一直也是高盛报告的一个卖点,他们的结果和市场的相关性很大,不知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后来还打电话到高盛中国跟他们聊ERP的做法,但是没有结果。
下面再说说我对基金公司一些感受吧。
总的来说,工作并不是特别累,每天8点半上班,下午5点下班,基本可以做到准时下班,这是我最喜欢的。公司里面的数据资源也很丰富,什么Bloomberg、wind、天相还有一些北方之星、红顶之类的,基本上想要的数据都可以找得到,前几天Bloomberg还来人给我们做了一些培训,感觉功能就是强大,不过界面不太友好。这边的研究员出差的机会也比较多,主要做一些上市公司的调研工作,来对企业做出更合理的预测。
每个研究员调研回来都得做个报告,听报告是我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很多研究员会指出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很开阔视野,每次听他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心里总是想对呀,怎么自己没想到,经验还是得靠积累啊。就待遇而言,首创算是比较一般的,可能是没有发基金的缘故吧,没有管理费这一块收入来源,目前主要还是拿股东的钱,估计发了基金以后会好一点,二级研究员估计能够有10k吧。
金融基金公司实习工作总结三
欲收编我等散兵游勇之实习总结,一统当今江湖之暑期经历,乃早有预谋之事。如今冠以三寸不烂之舌,作威逼利诱之器,软硬兼施,恩威并用,众皆惧之,降者如云。吾辈何时可借天时、地利、人和,一呼百应,擒住此人,短其舌,长其尾,削其势,化其力,各报其仇,岂不快哉?且等,待言归正传,略述紧要之事一二,再作商议。
说起易方达,基金行业外的人知道的并不多。曾经有人问我:易方达是外国的公司吗?当然不是。易方达完全是中国的公司:完全的中国资本,完全的中国市场,完全的中国员工,加上完全的中国方式。由于出资方是国有的,而且管理相当的集权,易方达还不时透着国企的气息。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喊出坚持在长跑中胜出的口号,把封闭式基金在长期回报率上做到国内数一数二。
易方达基金是我进光华后的第一份实习,也是我所有实习中的第一家金融机构。我在那里实习了五个多星期,除了做着枯燥的研究外,好歹也接触和了解到公司局部的一些皮毛。可惜的是,没有能够熟悉投资那一块,比如行业研究员和基金经理的具体工作内容。实际上,基金公司重要的部门分别是投资部、研究部和市场部。对于金融系的学生,投资部和研究部更对口,更有用武之地。投资部又是重中之重。
一进去,我被安排在研究部,由投资部原来研究组分出来的小部门,专门负责产品研发、绩效评估与风险管理。实际上,我一直都在那里,只是中间改成了金融工程部。总算见识了国内企业在表面功夫上的一般水平:可以由几个不懂也没接触过金融衍生品的人,通过算算跟踪误差来撑起一个金融工程部。理论与现实总是相隔千万里,实际的做法当然要完全不同于象牙塔里的想象。
我的数学水平极烂,统计和计量学得一塌糊涂。估计研究部的老总也了解我这一点,从没让我碰过任何数字,哪怕简单的均值方差计算之类。不过这才是不幸的开始,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企业年金,要求做一篇论文出来,尽量发表。企业年金以前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顾名思义,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
企业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自愿建立企业年金,并由企业和员工一起缴费或者仅由企业缴费。之所以研究这种玩意儿,无非是企业年金要采取信托模式,交由专门的投资机构来保值增值,于是各种金融机构都力争在未来的企业年金投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需要去投标的,需要拿出方案和展示能力的,所以需要研究。这方面公司的真正研究是从机构投资者角度,在公司具体操作层面研究出整套的方案。可惜已经做完了。要我做的是远离这种商业秘密的可以公开发表结果的研究。
实习生要是不主动,恐怕是没什么事干的,有也是一个被呼来唤去的杂役。我比较幸运一点,没有专门打杂,而是承担了一个小课题西方国家在企业年金监管上对中国的借鉴。据称这还是国内相当新鲜的研究领域,俺可要做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工作了。确实,想在国内找点这种资料还真是吃力不讨好,压根就没有人发表过这种文章,上哪找都碰壁。
只好从零开始,根据有关企业年金的书上的专用词语,一步一步搜索到几个西方国家的企业年金监管机构网站,读到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马上去找其他相关的网站,什么税务局网站、法律介绍网站、大学研究机构网站、投资机构网站等等,一一铺开。等到整体上有个概念了,就确定重要的资料类型,回过头去选择、下载、整理。精读比泛读辛苦,因为要读懂,要在脑海中初步翻译。读到后面,还只能把英文资料剪贴成自己看得懂的介绍性文章,重要和难懂之处用汉语翻译出来。读了几遍,讨论几回,主要是杀死几群脑细胞,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就可以撰写中文的稿子了。还是别记这种流水账了,反正又修改了好几遍,才拿去发表的,而且作为第一作者竟然不让我用学校的名字,只准挂公司的牌子。
其实无所谓了,我算是在英语阅读和翻译上有了小小的锻炼,也了解到一点点基金公司正在或刚做完的前沿研究。没想过有太大用处,出了这个行业,过了这个时段,就得作废了。所以,回来后马上趁热找新的实习。结果,嘉实基金养老金和金融机构部招实习研究助理,被我撞上,好奇心一上来,就投了简历。面了没问题,不过考虑再三决定不去,因为没有进步的机会,价值小了点。现在想想做对了,其他的机会更好。
仅仅根据安排做点无关痒痛的研究,肯定要白走一遭了。我可是用上了孙子兵法中的一计:顺手牵羊。平时加班加点,完成设定任务之余,多找找投资部的人聊聊,吃午饭打乒乓,都是在公司里就能做到的。能学些东西,可惜我实在任务太重,没人可以分担,加之对股票投资了解不多,通过这种旁门左道所能学到的功夫实在有限,所以不免起了向实习中做行业研究的同道中人偷学经验的邪念。
行业研究员和基金经理的工作没搞明白,毕竟跟人家打球时问不出太多,问多了人家也不干:你小子问这问那的,是调查我吗?我还要不要放松放松啊?于是就找些机会熟悉一下Bloomberg,这玩意儿不错,好歹也是跟Reuters有得一拼的数据平台,全球金融市场的报价都有。要是还有时间,俺还想熟悉熟悉里边的衍生品报价。至于天相的系统,别人告诉我没意思,以后随便花几分钟就可以熟悉。可是我用了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还是觉得除了导点数据,其他比如一些指标的算法、区别愣是不懂,看来我要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了,如果脑白金没用,俺就收生鱼片吧,即使没用实际作用,心里暗示一下也就好了。还有那个Barro的绩效评估和风险管理系统以及投资组合工具,我完全没有机会看,寒假有空回家,再杀他个回马枪,好好把玩把玩去。
我在易方达的实习仅此而已,所学甚少,所用亦小。唯独实习经历的积累和英语水平的进步不敢懈怠。其他经历,以后与各位再作交流。在此提一建议,各位看别人经验的同时,千万要找同学相互交流,找工作时一起模拟、演习,才真正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