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观后感

时间:2022-11-08 15:05:45
《城南旧事》观后感

《城南旧事》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城南旧事》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城南旧事》观后感1

我们迎来了国庆假期,同时,我也看了一部电影:《城南旧事》。电影的主人公有:林英子、妞儿(小桂子)、小桂子的妈妈、林英子的爹娘、宋妈、林英子的弟弟……这部电影讲了很多事:林英子遇见妞儿,两人成为好朋友,林英子又天天去找小桂子的妈妈,最后发现妞儿其实就是小桂子;下雨时晕倒,昏迷了好几天,起来后搬入新家,在一旁的花园里遇到一个人,已经开始上学的她就与那个人谈话,结果最后那个人被认为是贼就被抓走了;最后她的爸爸病倒了,到最后不幸去世了……

这部电影有很多有趣的细节:比如林英子第一期间到花园里的男人,问道:“你是来拉屎的吧?”从这一点上我看出了她的勇敢,天真可爱与活泼调皮,我十分的喜欢她。当然,这部电影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地方也有很多,也如妞儿终于找到亲妈,小桂子的妈妈也终于找到小桂子(妞儿);在最后林英子的爸爸病倒,不幸去世以及他们的对话等。

看到最后的时候,我既伤心,又遗憾。我觉得这部电影剧情起起伏伏,很有趣、有意思。这部电影讲述了围绕在林英子身边的各种事情,生动,十分有趣,让读者被吸引住,好奇的心理立马诞生,让读者在看电影的途中也能学到、领悟到一些知识、道理;从小主人公身上,我们看到了连我们可能都达不到的勇气,智慧,还有她的可爱与天真。这部电影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益匪浅,悟到更多的道理,比如:不能以貌取人、要有一颗坚强,勇敢,阳光的心、要乐于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因为帮助别人而快乐、要善于理解别人等等。

《城南旧事》观后感2

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英子对她非常同情。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英子的世界一片纯美,她从不给自己的心灵上锁,形式不一的人,纷扰困惑的事,就这样自由穿梭在她的童年里。

英子的眼睛是透明的,透明得不带一丝杂质,她看惠安馆的疯子秀贞,不像人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只有她理解疯子秀贞,理解秀贞有一个“小桂子” ,她出生在桂花飘香之时。她把自己的表送给了小桂子,因为小桂子有了表就可以看到时间回家来。这种最简单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出的是英子天真。因为这份天真,注定了英子要与秀贞母女俩一段不解的缘分,英子找到的小桂子竟是自己的好朋友妞儿。既然上苍有悲怜之心,为何促使彼此日夜牵挂的亲人相认,而终让那场雨冲毁了那个团圆的美梦?等英子从噩梦中醒来,已搬了家。火车声一定是沉重的,沉重得搬不出这个七八岁孩子的记忆。

淡淡的文字,感觉却不是淡淡的,有着一种心酸的味道,悠悠泛起在那个久远的年代。沉静中思索,遗忘不掉的迷惘与忧伤,风干成童年的一个结。生活还是要继续, 童年却不能继续了!夹竹桃落了,英子长大了,不能再是小孩子了……

《城南旧事》观后感3

看完了这部不知道比我大多少岁的老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部影片有些灰暗的色调,好像映入眼帘的总是灰蒙蒙的一片,心里总是隐隐发酸,但是仔细回想,全篇最出彩的还是那个时代的小人物……

这部影片回忆了童年时期在北京生活的往事,正是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段动荡不安的日子。秀珍,小贵子,蹲在草地里的人,宋妈……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那条胡同里的小人物,但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反射出的精神更是大相径庭。秀珍,别人都认为她是个疯子,乱七八糟的胡说着什么,但我认为,她只不过是一个想念孩子的母亲。她想念自己的孩子,每日每夜,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想。一针一线的缝好了新衣新裤,盼望着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出现在自己的家门口。然而造化弄人,如果不是那块青记,秀珍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胡同里另一个瘦瘦小小的女孩,就是自己口口声声念叨的“小贵子”。不过,还好,或许是她的诚意感动了上苍,她终于得到了自己的孩子。蹲在草地里的小偷其实也并不太坏,在我看来,他只是个关心弟弟的哥哥。他为了自己优秀的弟弟不惜冒险偷窃以供学费。当他在讲述自己的弟弟时,脸上不由自主流露出骄傲自豪的神情。也愿那个弟弟能成才,报答先他而去的兄长。而宋妈,在我看来,她是个可怜的女人。自己思念多时的一双儿女,死的死,送的送,都因为她那不争气的丈夫。

这部影片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小人物的无奈。但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们身上的好品质并没有被磨灭。但是如今的现代人,为了金钱与权势,宁可放弃自己最不能放弃的东西,那就是良知。他们在得到的'同时,又在不断的失去。

《城南旧事》观后感4

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能令我思绪起伏,多种交集的感觉同时在心头涌现。

《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这部作品由五个篇章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由一个人引起—英子,以她孩子般纯洁的眼睛来看在北平生活的点滴,记载着英子七岁到十三岁的成长经历,旁观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凭着她微妙的记忆,将年幼时围绕她发生的生活旧事记录下来……一举两得造句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因此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写下承诺,甚而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她爱着自己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英子悲哀难过。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们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本书的每一篇到结尾,主角似乎总是离开英子,像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我们看海去那个小偷,奶妈,最后连她的爸爸也离她而去了,当时她才小学毕业呢!看着无人修剪的花任意雕落,也为本书画上句点……

《城南旧事》观后感5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的作者是林海音,主要讲了作者林海音(也就是英子)童年在北京城南生活的快乐时光,那些在北京城南的一件件事情,让林海音丝丝忘记不掉。……此处隐藏4662个字……生活。最让我为之印象深刻的就是《惠安馆》这一章。惠安馆里住着一家人,人们都说他们的女儿是疯子。于是小英子的妈妈和宋妈都不准许她靠近哪里,可小英子偏偏一点都不怕,一点恐惧感爷没有,反而还常常背着他们偷偷溜去惠安馆。于是,渐渐地小英子认识了被人们说成是“疯子”的秀贞。也明白了秀贞并不是真的疯了,而是因为太思念不见了的小桂子还有她的三叔。让我大吃一惊也让小英子意想不到的是,妞儿竟然就是秀贞的小桂子!妞儿是小英子的朋友,她俩一般大,因为一次偶然小英子终于发现了这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后来小桂子和秀贞相认了,可秀贞却说要带着小桂子去天津找三叔也就是她爸,让我感动的是当小英子知道后,不顾还在发烧的身子,没有一丝犹豫将妈妈的金镯子拿在手中,不知踩了多少个坑坑洼洼才追上了秀贞她们,而却只是为了把金镯子拿给她们做盘缠。虽然秀贞她们走的急冰没有道谢,可她并没有后悔。我想如果换做是现在可能并没有人会做到像小英子那样无私的举动吧!

我们应该像小英子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在小英子十三岁的时候很不幸,她的爸爸得了肺病去世了。英子也就从此告别了美好的童年,走向了社会,走向了生活……

书中出现过的人物都已经一一离开了英子。而我们也是一样,虽然现在正处在美好的童年时代,可这并不是永久的,我们都会长大,父母也都会变老,可能最终离我们而去。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不要任流时光匆匆而去。

童年是无忧无虑的,但它像一条小河汩汩流去,一去不复返……

《城南旧事》观后感13

这个假期,我看了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它主要讲了一百年前在北京,主人公英子的经历。

其中主要讲了英子和秀贞、小偷、宋妈发生的三件事。首先讲了英子和被别人称作疯子的秀贞成为了朋友,帮助秀贞找到了她的女儿,但她们最终的结果却令人感到伤心。接着讲了英子和小偷发生的事,他为了让他的弟弟上学,只好来当小偷,偷别人的东西。最后讲了宋妈为了让儿子过上好生活,来到了英子家当老妈子,每次有家里的人来时,他都会问起儿子的事情,给儿子送过去钱,当她得知儿子死了,女儿也送给别人了,英子的爸爸又去世了,家里没有了收入,离开了英子家。

电影中,我通过秀贞每天织着小桂子的衣服,和她站在门口找着小桂子,明白秀贞的疯不是真疯,而是失去孩子的痛苦。从秀贞给英子说“如果你见到了我们的小桂子,一定要带她回来,我不打她,也不骂她。”这句话令我记忆深刻,我也体会到了她对孩子的爱,急切的想找到自己孩子的心。在下着大雨的夜里,秀贞带着妞儿去赶火车,但是最后的结果令人很悲伤,表达了秀贞和妞儿盼望过上好生活的急切。在与小偷发生的那段故事中,他用偷窃的方式,为弟弟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让弟弟好好学习,以后靠自己的努力,过上理想的生活。当他看到弟弟优秀的成绩时,高兴极了,我体会到了小偷对他弟弟的关爱和对生活的希望。最后,电影讲到他的家里时,我从宋妈每次都让人把自己当保姆赚到的钱带回去,同时还告诉家里人“下次记得把小栓子带过来”,我感受到了宋妈对孩子的无私的爱。后来她得知儿子已经死了,女儿也被卖给别人后,晚上思念孩子的哭,体会到了宋妈失去孩子后没有希望的悲伤。

通过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了一百年前人们生活的悲苦,和他们对孩子的关爱,也明白了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感恩父母对我们的关爱,更加重视亲情。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建设我们的祖国,为现在的生活增光添彩,创造更加幸福的未来,不让电影中的悲苦情景再次出现。

《城南旧事》观后感14

前不久特校李老师再次上门家访,这让我欣喜若狂,激动不已。李老师这次来带了一本厚厚的书,题目是《城南旧事》。这本书马上吸引了我,令我产生兴趣,心想:《城南旧事》是一本什么书?这本书主要内容是讲的什么?是谁著的?在老师的细心讲解下,我知道了这本书是由现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著的。这位女作家出生于日本,祖籍在台湾。《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后被改成电影。

为了便于更好地阅读理解,我于20xx年12月30日那天认真观看了这部同名电影,让我深受启发与感动。电影中,体现了老北平的风貌,主人公小英子是林海音的小名,惠安馆是小英子的家。在她家的隔壁住着一个精神有些问题的女人,她的名字叫秀贞。一开始秀贞以为小英子是她的女儿,当时我感到有些疑惑:小英子不是有父母吗?那秀贞的女儿又会是谁呢?经过秀贞的讲解,她的女儿叫小桂子,脖子后面有一块胎记。自此小英子牢记在心,忽然有一天,主人公小英子发现了妞儿脖子上正好有块胎记,妞儿在小英子的帮助下终于母女相认了。我能体会得到主人公是多么聪明,富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但是人的命运并不是由人完全所能掌握的,秀贞准备带小桂子去上海见她的父亲,一家团聚,不料双双被火车碾死了。真是世事无常啊,我真为她们的不幸感到深深惋惜。

小英子的父母带她离开惠安馆,搬到新帘子胡同居住,我想这对于主人公而言,也是人生变化的一段旅程。小英子在新帘子胡同又认识了一个不知名的小偷,他也是有莫大的苦衷,他没有钱,所以依靠偷的本事来供他的弟弟读书,由此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还反映了人世间高底贵贱与命运的差别。

我想主人公之所以写《城南旧事》,是为了怀念她的童年生活,更重要的是她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普通人家的社会生活。

《城南旧事》观后感15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文,老师为我们播放了。

——电影中的主人公小英子记叙了自己在北京度过的童年时光:她结识了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做朋友,其实她并不疯,只是因为丈夫回老家没有回来,孩子又被他妈送人了,所以伤心过度。而小英子呢,帮秀贞找到了孩子,但母女俩在回老家的途中双双丧命在火车轮下;小英子而后又结识了一位小偷,他并不坏,只是为了供成绩优异的弟弟上学才不得已走上犯罪道路的,但小英子不小心说漏了嘴,让便衣把他抓了个正着,使他锒铛入狱。最后,爸爸因为革命运动操劳过度,撒手人寰,宋妈也被她的丈夫接回了家——英子从此长大了。

使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电影的结尾,父亲去世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没有了。就在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七次枫叶的变换,配着悲伤的音乐,代表着时间一次次的变迁。宋妈走了,小英子也走了,宋妈骑在毛驴上,英子跪在马车上,扭着头,彼此不舍的望着,直至化作模糊的一点,消失在一片悲哀之中。

家人走了,英子父亲的墓并没有冷清,有不少当代进步青年来主动吊唁父亲,在父亲的坟头放上一束花,再郑重的鞠三躬,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敬与怀念。可见,当时小英子父亲的信仰与地位,更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英子的父亲只能暗暗地帮助热血青年们,鼓励他们,支持他们,直至病死。

电影中小偷的角色也让我记忆深刻,那个人(书中代之小偷)在弟弟的毕业典礼上高高兴兴地抚摸着弟弟的头,一副很满足的样子,弟弟却不知道哥哥供他读书的钱是偷来的。那个人告诉小英子,让她好好学习,不要像自己那样没出息,要干这样的勾当才供得起弟弟读书。其实,从此看出了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学习是为自己而学,并不是为他人而学……

电影看完了,看着眼前划过的演职表,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这时,同桌又哼起了那首,曲调中的悲伤又一次涌上了心头……

《《城南旧事》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