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汇编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但并不是简单复述三国的历史,而是一部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未至晋统一的一百多年间,魏、蜀、吴统治集团内部以及三国相互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周渝、刘备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诟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苟政,寄托了人民渴望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彻底的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群雄睁霸的时代。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艺术的再现了这段历史画卷,作家罗贯中用他那如的大笔,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还有曹操.刘备等人。
就是这本跨世纪,出场约400多个人的历史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以浩瀚的深篇,深入描绘了从东汉群雄割地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其中细致生动的展现了魏.蜀.吴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而且以曹操,刘备等为艺术典型的这些数百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决不相同的方式写下自己独特的一页,并由此将三国时代波澜壮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几百年来《三国演义》广泛流传,脍炙人口,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有深远影响的巨作之一,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成了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
由此我明白,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是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是比星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文学名著永远是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值得全世界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朋友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本书内容跌宕起伏,令我非常喜欢。
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的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形象,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苟政,寄托了人民苛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桃园三结义》,这篇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朝廷发榜文四处招兵买马以平乱。 一次,刘备正在看招兵告示,身后又挤进来一个黑脸大个儿,名叫张飞,两个人便商量一起去参军。二人来到一个酒馆喝酒,正喝着,一个红脸大汉进来了。刘备见他身材高大,非常威武,就请他一起喝酒,又一起来到张飞的桃园,他们在桃园里对天起誓,结拜为兄弟。 我也比较喜欢书中的三个人物。刘备仁厚,在《三国演义》中被写成仁的化身。关羽忠义,但是勇猛有余,智谋不足,在《三国演义》中被写成义的化身。张飞勇而猛,性格缺点是脾气暴躁,但是他们三人非常重情义。
通过《桃园三结义》,我感受到正是他们之间深厚的手足情,才实现了刘关张三人的雄心壮志,才完成了兴国大业。我更体会到友谊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是最珍贵的东西,我也希望能结交到像刘关张这样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虽然时代不同,但是我们也要多为朋友着想,互相体谅与尊重。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近,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感受良深。
《三国演义》是由罗贯中根据魏晋时代的史书与宋代的三分、元代的三国戏和罗贯中自己的思想合并在一起的小说。
《三国演义》主要记叙了三国时代的群雄争霸的故事。在这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有许多英雄豪杰。例如:德才兼备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勇有谋的关羽,直爽豪迈的张飞,老当益壮的黄忠,老奸巨猾的曹操等。
对于《三国演义》我还有别的看法。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刘备写得十分仁义,还携民渡江,依我看,就是他携民渡江是真的,他也不一定是仁义君子,只是为了取得民心,这样他就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刘备太喜欢哭了,简直是“哭神”。在《三国演义》中他不知哭了多少回,一遇到丧气事就哭,这样他也好不到那里去。最重要的是,刘备太依靠诸葛亮了,什么事情都交给诸葛亮。人们说刘备“三顾茅庐”是重视人才,依我看,他就是想找个依靠,找个有才能的人帮自己管理而已。
《三国演义》说曹操是奸雄,可我认为他才应该是大英雄。他很重视人才,许攸来投靠他,他连鞋子都没穿就去接待他。刘备只是依靠人才,而曹操是听取人才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才智来管理军队,他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汉族,现山东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小说富有传统意义,描绘了古代战争时期你争我夺的场面。主要写了(神机妙算)诸葛亮,(心地善良)刘备,(高大威猛)张飞,(有情有义)关羽等人打天下,攻打曹操(心狠手辣)的全部过程还有许多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等故事。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讲了刘备,张飞,关羽在一个桃园结拜。有一天刘备听说:“曹操要发军了。”就像组织一个自己的军队,去打败曹操,偶然遇见了张飞。张飞加入刘备攻打曹操,还请刘备吃饭,在吃饭时一个叫关羽的人冲了进来,说小二拿酒来。刘备又邀请他加入了我们一起战斗。他们打造兵器。刘备是双剑,张飞是大刀,关羽是大刀。他们在桃园里结拜。
三顾茅庐:一天刘备听说在深山里住着一位卧龙先生(诸葛亮,字孔明)学问渊博就想请他出山帮忙助他一臂之力,可第一出去没在家去桃园了,第二次去还是没在家,第三次去在睡觉,到下午两点才起床,可刘备还在等最后卧龙先生出来了,随刘备下山。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今年寒假,我在爸爸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通读了一遍《三国演义》。爸爸对我说,清朝人毛宗岗将《三国演义》中刻画出的三个典型人物,称为“三绝”,即“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对此,我倒是有一点自己的小小看法呢。
称关羽为“义绝”,我就觉得很恰当的。不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便是他的坐椅赤兔马在他被擒后绝食而死,就很能说明关羽的“义”。因为,一匹马尚且对主人如此忠心有义,更别说它的主人了。美中不足的是,关羽太过自大,不然便不会有败走麦城的结局了。
再说“智绝”诸葛亮吧。诸葛 ……此处隐藏5081个字……立,不愧为“卧龙”。不幸的是,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的“凤雏”庞统不幸在落凤坡被杀。
《三国演义》的“毛三访”给我的印象最深。刘备、张飞、关羽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不怕吃苦,最后成功邀到“卧龙”。从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一个道理:只要一个人想学会做一件事,就不要害怕挫折。他们要注意毛,只要他们用你的诚意打动对方,他们一定能做到。还有一个故事: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带着七十万水陆大军攻打武威的时候,张飞冲动地抽打了两个部。当晚,两个心怀怨恨的部委杀了醉而不醒的张飞,一代猛虎死去。还警告我不要鲁莽行事,不要冲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本书里的人物完全暴露无遗,栩栩如生,也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是埋不住的,要改掉自己的缺点,做好每一件事。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三顾茅庐”主要讲了:三国时期,有位贤士叫诸葛亮,刘备早就听说他的大名,又有人向刘备推荐他,于是,刘备很希望能见到诸葛亮。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两次去拜访,诸葛亮均不在家,第三次,刘备、关羽和张飞再次求拜访诸葛亮,为表示尊敬,离山庄还有半里路时便下马步行。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决定辅佐刘备平定天下。刘备也正是因为有诸葛亮的辅佐,才如虎添翼,进而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流芳百世…
刘备之所以能把诸葛亮这种奇才请到,是因为刘备具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人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成功!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方,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能够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方,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理解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贴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理解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留意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述,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个性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状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我“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我长期构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述。类似的问题,还能够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述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贴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以前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透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述,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