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读书笔记合集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目送》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送》读书笔记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摘自《目送》
每次看到扉页上的这段文字,心中总会感慨一番,觉得作者有种悲凉的味道,也许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离别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
目送孩子,华安,华飞。十七岁,正值最叛逆的时刻。
他只是勉强地接受着母亲的温情,厌恶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脸上,勉强让离他很远的母亲抱住他的影子,空荡荡的影子。或是有时在用餐鄙视着母亲引以为傲的学识:“你怎么才知道?”以自己相对前卫的思想,抨击着母亲那“过时”的观念,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新潮流,排斥着母亲发自内心的感慨,施行着自我的风格,不可理喻着关于母亲对于人生的见解。也许这就是代沟吧,可怕的代沟。听着母亲电话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话语,不禁心生恼怒,以同样的方式“赠送”给母亲,使母亲的心,变得伤痕累累,也变得落寞了。
目送。
目送母亲,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只记得从前的点点滴滴,忘了身后的繁华世界。
她总是在做同样的事,在问同样的问题,期盼着女儿的回归,疑惑着“你是我女儿吗”的问题,有时虽然面对着自己的真正的女儿,却依旧不认识,还一直在喊“女儿女儿,我的女儿呢”。无奈,她永远都不知道了。也许她刚刚问过的问题会再问一遍,刚刚吃过的零食会希望你再给她一份,她认为自己没有吃。她是最需要照顾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但,她什么都不知道了,让做作者感到无可奈何,花儿总是要落去的,小草总是要枯萎的,再参天的大树总有一天也会轰然倒下。使一个作为女儿的心,伤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
目送父亲。一个军人,年迈的老人。记着故乡,有着尊严,意志坚定的老军人。
他送作者去大学,曾经,却只是送到一个无人、静静的地方,不想让女儿在大学里出丑——他开的车子不够好。虽然他很想继续把女儿送到校门口,可是这样的车子实在不适合送一个大学教授。在他看来,女儿的面子比自己的愿望更重要。他的尊严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曾经,他会念着《陈情表》,而音,变得婉转凄楚,会聆听着《四郎探母》,而潸然泪下。如今,他却魂归了,故里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可满足了他,却使女儿心中无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在小路这边呆呆地望着远去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发出强劲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来,然而,又倏尔布满了坚定、担忧、不舍的坚定目光。只得看着背影渐渐远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后头,不能做什么,只能用目光将所有的情感挥霍在这茫茫的空气中,看着它们像一粒粒微尘,落到各地,消散。这是不可改变的结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别,属于自己的亲情。
《目送》读书笔记2有没有一本书,它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语修饰,却从它朴实的字里行间,流露着甜中的苦,悲中的喜?有没有一本书,跨越三代之久,写尽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有没有一本书,没有渲染悲伤的词藻,可整部书在力透纸背的描述生活现实深深的无奈中却又漾溢着不舍的真情?有!这就是龙应台的《目送》。如果你正值年少,请放下浮躁的心情,用心阅读这部饱含人间真情的时代大作吧。
《目送》一共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龙应台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你体验过一手抚育成长的孩子开始嫌弃你时作为父母的伤感吗?你能否忍受父母离你而去的孤单和困苦?翻开《目送》,随着作者那支犀利的笔,去感受一言难尽的辛酸。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七十多篇散文之中的主题大作《目送》。也许,所有将儿女养大成人的父亲和母亲,对目送的感受颇为深刻。也许在幼稚园,也许在学校门口,也许在飞机场……望着儿女渐行渐远的身影,心中很是不舍。也许有很多的父母格外怀念儿女小时候吧,那小小的身子依靠着、小小的手指紧紧抓着……听话又乖巧!可是,转眼之间,儿女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心思,不再小鸟依人,变得叛逆、变得浮躁,开始嫌弃父母的唠叨,甚至离家出走,想远远地逃开。《目送》,让你的头脑渐渐清醒起来。
作者送十六岁的儿子去机场,到外地当一年的交换生。她的儿子一路经过安检、到海关窗口拿回护照、进入候机室的转角……全程都没有转过身来看一眼正在目送他的母亲。而他的母亲,像一尊雕塑,一动不动地站在道口,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离开。也许,她在等待着她的儿子离别前的回眸一瞥,可终不能得。这一幕,是多么让人心凉!
到底是什么,让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像他们小时候那样敬爱父母了呢?是被父母过度宠爱而觉得理所当然了呢?是被父母频繁的关爱惹得不耐烦了吧?是长大了吧,还是父母老了,跟他们有代沟了呢?你体验过吗,当你的孩子长大后对你吼“你好烦啊!”你能承受得住吗?可是,同样作为女儿的龙应台却是那么地爱她的父母呢?她的父亲逝去,她是何等的悲恸!母亲患了阿兹海默综合症,她像带小孩子那样精心地呵护母亲,何曾有过不耐烦?又何曾嫌弃过她?嫌弃父母难道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吗?如果是,那又该如何根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便是一位母亲的真实感受。多么普通的字眼,看了却让人觉得透心的冰凉。对父母多一些关怀与爱吧!他们毕竟给予了你生命,抚育了你,让你认知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长大了,父母却变老了。毕竟,他们用尽了一生的光阴来养育、教导我们啊!
我轻轻翻到书本的最后,上面写着: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目送》读书笔记3书的封面是浅绿色和深绿色的交融,给人大自然清新的感觉。我一眼就爱上了它。
一种浅吟低唱的母性,尽显温柔婉转。却并不妨碍她那种一针见血的穿透心灵之感,彷佛直抵你的心灵深处,将你想了很久很久却难以表达的情感尽述笔端,有了让人想流泪的感动。只是生活中极不起眼的一个词语,一声鸟鸣,一只百足虫,便造就了一篇篇毫不矫揉的、随感而发的散文,充满着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崭新认知以及深刻的哲理。
《目送》有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 ……此处隐藏11484个字……己反倒变成了孩子。他们不能体会我们的心情,他们不知道,人越老越容易感怀以前,年轻的他们还只顾着向前跑,并用他们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想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不胜唏嘘。
读到一半,突然看到作者被一个问题问倒:家,是什么?
作者给了自己三个回答:作为被人呵护的子女时,家是父母在的地方;和人做终身伴侣时,家是两个人在的地方;有了儿女时,家是儿女在的地方。但,还有三个“可是”:可是第一个家,人会一个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第二个家没多久有些会散掉,两个人可以因为渴望安定而走入一个家,也可以因为渴望自由而离开一个家;没散掉的有些会很快就拥有子女,这是第三个家。作者没有说第三个家会怎样,但我知道,第三个家也会和第一个家一样,人一个个走掉,如此循环往复。
这是个难解的题,于是我也开始思考。
对我而言,家就是家人在的地方。这个世界很大,大到可以容纳60多亿人;这个世界很小,小到只有一块地方是我的容身之所。不管我去到哪里,有着怎样光荣或凄惨的经历,终究还是会回到那一小块地方。似乎有着一条线绑着我,线的那头是父母,不管我走了多远,只要他们轻轻一拉,我就回来了。我心甘情愿地回来了,因为我知道,那里有着我的整个世界。
三、 牵挂,共老
我一直觉得,有人可以牵挂,有人牵挂着自己,真是一件美妙的事。嗯,我喜欢“牵挂”这个词。
经历过朋友背叛的我,更懂得珍惜真正的朋友。人这一生,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会给与你帮助,而有些人就是来带给你伤害。于是你会懂得,原来不是只有好人,是会有那么一些人莫名其妙地要伤害你。不过之后你会懂得,他们的到来还有另一种意义,那就是教会我们学会珍惜更好的。
知己从来就不求多,有就足够。只要能有那么一个人,不管你开心还是哭泣都会温柔地陪在身边;不管是凌晨还是忙碌,都可停下手中所有事来听自己的委屈难过;不管缘由如何,都会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携手并进;不管旁人如何评价自己,都能说出一句:我相信他。只要能有这样的一个人,能有他的牵挂,此生无憾矣。
高考后大家各奔东西,分散在不同的城市,但距离不曾被拉开。当北国开始寒风萧瑟,大雪纷纷,而南国仍一片夏凉时,也会记得给北国的朋友送去一声问候和挂念;当朋友得知自己心情不好抑郁难耐时,电话会及时响起,她在那边担忧地问句:“怎么了?”,仅这三个字便可让泪水决堤。
所以我能想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和你们,我的朋友们,一起慢慢地老去。一起看这时光飞逝,看沧海桑田,看生命的年轮走过一圈又一圈。当我们已经头发花白,牙齿稀松时,还能手拉手在一起看夕阳回忆青涩往事。真的,我想,那一定很美好。
情之一字,说不尽道不完。
我一直相信,重情之人都有着一颗柔软细腻的心。他们体会着这世间种种情感,他们有着诸多感慨,然而其所说所写,都不过是那感情世界的冰山一角。
真的,不好说。
《目送》读书笔记14儿子长大了,母亲依然目送他离开,就像曾经她的母亲目送她走远。父亲老了,走了,女儿想要抱起他,再走一次尘世的路,就像她的儿子,总会有一天“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目送她的老去。这是一场轮回,一场目光和
生命的轮回。儿子的疏离不可避免,父母的老去无法抵抗,他们的离开不能停,而你我不必追。
“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记忆衰退的母亲认不出自己的女儿,电话里一遍遍重复:“你是谁?你是我的女儿?”但她知道她“只有一个女儿”。
女儿陪母亲买衣服、做按摩,给母亲涂指甲油玩。长长的夜,空荡荡的街,女儿牵着母亲散步。母亲已看不懂写着安慰话语的便条,母亲衰老得手背只剩一层皮,母亲一遍又一遍回到四十年前的记忆。韶华逝去,时光不
返,但她的女儿,还是那个谁也夺不走的女儿。
“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母亲拨开女儿的手,恐惧溢满深陷的眼睛。她要回到她的旧时光。旧时光里,她的家在小溪尽头、群山深处,那儿有一座传下几代的房子,开着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田里种着
豆,杨梅和桃子挂在树上,晒辣椒的竹篾子靠在井边。
可是她再也回不去了。
她听不出女儿的声音,她只知道电话那端是她“喜欢的人”。母亲很幸福。就像女儿说的: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
儿子已经长大,不再黏在妈妈胸口上听故事,不再跟着妈妈到处爬,像一只小狗。儿子已经长大,耳朵上挂着耳机,手插进口袋,眼神里是冷淡和不羁,像极了这个年龄的我们。儿子不会表达,母亲能够理解;儿子拙于
亲昵,母亲全部宽容。儿子会教给母亲怎样做饭,节日里发一封笨拙的信函,居然也,像极了这个年龄的我们。
中年人就是这样,目送着儿女长大、离开,转身再目送父母的衰老、离去。这份悲伤里夹杂着惆怅和欢欣,于是他们写出文章,给儿女以启迪,给父母以缅怀。儿女和父母,一个是爱,一个是恩。一个是全然付出不求回
报,一个是全然回报也报答不完。但不管怎样,中年人的安慰,是早晨背起书包上学的儿子和挎上菜篮出门买菜的母亲,晚上还会平安完整地回来。
《目送》读书笔记15人生是由一场又一场的别离与相聚组成的,而孩子与父母尽为前者。
十三年前,父母的面孔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是浅浅的存在。我与大多数人尽同,生活在一个古朴的小镇,伴随着年迈的长者们静静地生长在这片土地,在槐树底下听尽“南柯一梦,精卫填海”,踏尽小镇的每一寸土地,寻遍每一处花的存在。这样的我很幸福,很幸福……但一直有个深深的期盼,去往那光芒万丈的大城市。并不为了那份繁华的诱惑,只因那份来自父母,从那遥寄过来的爱。
每当那辆从远方缓缓归来的车停在那棵槐树旁时,心中的喜悦就如蜜一般溢出,停滞在我那红扑扑的小脸上。而这一次我深深地明白他们的归来是因为有一份离别,一份与“南柯一梦,精卫填海”的离别。深深记着那一天,只有静与黑笼罩在病房内,每一次机器正常运作的轰鸣声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份庆幸,只是……
当读完《目送》后的那个晚上,我的脑海就一直显现着这个场景久久不见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的拐角处。他那背影仿佛正在说:不必追。”这段话伴随着灯光打下,我回忆了许久。爷爷奶奶与父母的离别是这般无奈。我们每个人都站在时光轴上,而时光却把至亲的人推开直到我们无法再去眺望……
而真应当“不必追”吗?我不欣赏这股凄凉,终有一天我与父母也会站在那个十字路口,而我会勇敢回头站在父母身后,静静诉说: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
评语:整篇文章,作者通过阅读《目送》深有感触,从而联想到了自己,不禁发出感慨:时光把真挚的亲情给越抹越淡。“不必追”实则是“要追”,作者运用反问加深了自身的情感,也给予读者以思考。最后作者用“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这简短的几个字作为文章结尾,不仅有力地总结了全文,更升华了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