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的读书笔记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目送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的读书笔记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读龙应台的《目送》,文笔华美又犀利,深邃而感伤,用一字一句打理起难以装裱的往昔,回首处皆成难以忘怀的风景——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目送》里的七十三篇散文,字字珠玑,从父亲的猝然长逝、母亲的失智衰老到儿子的疏离淡漠、朋友的关怀牵挂,再到兄弟的相依扶持,从孤独和脆弱到失败和放手,从缠绵悱恻到绝然虚无,龙应台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作者视角所及之处,有万商云集的生动,有贫弱者举步维艰的酸涩。古老暗深的巷子,漂泊驼背的少年,耄耋修鞋的老人,作为下层市民生活的一个微小切面,片段式的画面一帧帧构成老城街头巨幅的生活布景,权力地位的差距横亘成不可逾越的鸿沟,硬生生地把他们拽向了社会的底层,难以翻身,不见天日。
我看到生活在作者的笔下飘摇着美丽,平民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活得丰盛而庄重。我们总要直面命运的残忍,独对生活的萧索,被这个世界打磨得光明磊落。
作者用散文的方式,沉淀着生命的悲欢离合。她娓娓道来,温情的语言,慈悲的笔调,母亲形销骨瘦的轮廓,惶惑不安的神情,每一笔都极尽刻画,细致描摹,伴随着每一次哄劝宠溺的口吻,直抵心脏,发人深省。纵然岁月让他们活成了鸡皮鹤发的样子,至少还有雪泥鸿爪的印迹供他们在人生迟暮时咀嚼回味。
读龙应台的文字,温柔低回的笔触,字里行间饱蘸了怜悯与深切,是对今时画面的描摹,也是对往昔岁月的喟叹,那么懊悔,那么伤感,让读的人满心不忍,仿佛要落下来泪来。记忆里闪闪发光的零碎片段,父亲威严昂扬的面容,宽厚温暖的掌心,母亲熟悉柔软的怀抱,有意无意的碎语,最终都化作一抹翩若惊鸿的怅然。
《目送》里包含着鲜少的第二人称视角,亲切自然得仿佛要感同身受,无法忽视每一次凝视、每一个神情背后凛冽的怆然。从怀念母亲的年轻、陪父亲参加同学会开始,空气里尽是记忆发酵的味道,急促而浓烈,细细密密地从遥远的年代赶赴这一场生死之约,生怕错过与这个世界的最后一面。
春蒸秋尝的平凡岁月,该如何去目送这场静默盛大的别离;晴耕雨读的单薄时光,要如何承载起黄泉碧落天人永隔的苍凉。
呆滞的凝视,炽热的目光,垂死的回望,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都要遍数经历。极力地想要拖拽着时间疾行向前的脚步,想要留住和他们有关的一切,无论是精致深沉的,还是琐碎冗杂的,挂不断的电话,说不尽的絮语,希望生命的剧幕不要落下,曲终人散的那一天永远都不要到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生命越往后,想要责怪的人就越少,因为明白生活的不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不由己。我们终将读懂别人不经意流露的风霜,也会对自己的颠沛流离心疼辗转。
与君百岁,终须一别。
每每想到这八个字,我们怎么能不温柔。作者丰盈饱满的情感,变换独特的视角,使我们怀着悲悯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一个背影,一次回首,都有了温度,所有的情绪都变得柔软起来,所有的不顺遂都能够莞尔一笑,嫣然无方。此后,千山暮雪,长亭短亭,当不吝惜温柔悲悯,永远天真赤诚。
我们总是喜欢极尽渲染描绘一个时代的蓬勃野心,却忽视它带给我们的悲悯与爱,平凡生命的呼啸与坚持。面对遗憾和不舍,我们只能一直往前走,不辜负,不回头。也相信岁月会风平悲怆和苍凉,每身孤独都拥抱共鸣。抑或疏远寡淡,抑或各自为安,世界不曾宽容,愿所有的遗憾都能释怀,所有的希冀都能抵达。
岁月恩慈,余梦可温。翻过《目送》的最后一页,窗外,花枝春满,惊鸿照影。
目送的读书笔记2《目送》之于我来说就像是一抹清新的淡绿,淡得那么不起眼,无形之中却又一种那么深的魔力吸引着我拿起它,接着我便一口气读完了它。关于《目送》我有太多的话想说,因为它的明媚、深邃、忧伤,它的美丽。
《目送》就像是一本生死笔记,他写了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老去,儿子的离去,朋友的牵以及兄弟相携。他的笔触极尽幽微就像是那烛光冷照的山壁一般。慢慢地我明白了目送其实不仅仅是眼睛的目送,还有几许心灵层面上的东西。
我慢似乎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话发自龙应台的肺腑。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段动人心弦的文字,心都会怔住。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回想以往,更多的时候,是爸爸妈妈,在目送着我们一步一步走远,背影一点一点模糊。
暑假,我参加了夏令营。虽然要离开家半个月,我却没有丝毫伤感,反而开心地手舞足蹈。我几乎是数着日子盼着那天的到来,没有半点即将要离开父母应当有的难过与忧愁。盼着,盼着,那一天终于姗姗来迟,我也终于踏上了夏令营的旅程。这天,我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完全忽视了父母以及他们不舍得眼神。我与我的新朋友兴奋地讨论着这次活动,不知为什么感受到两道炽热的目光凝望着我的背影,仿佛要看穿我,却又那么柔和。或许,是爸爸妈妈吧。或许,他们在等待着我的回头,哪怕是仅仅一瞥吧。可是,我一次都没有。快要到寝室了,我急忙从妈妈手中拿回书包,闪入门内,倏忽不见。父母该离开了,显得有些落寞不舍,我并没有发现那么。现在,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他们的落寞与不舍,或许与我的背影有关吧。或许,这转瞬即逝的半个月,在他们眼中却是如同半个世纪之久。
时间正踏着宇宙的秩序疾步而来,我们亲爱的父母终究会挂上一个共同的名字——老人。春来秋去,光阴荏苒。过不了几年,他们的发会白,牙将掉,脸上会呈现出皱纹。
父母早已和我们牵扯起情绪,缠绕成关系,氤氲成感情,和我们打成一个死结,如影之随行。
趁着父母还在,好好爱他们,好好回报他们,好好珍惜他们。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离我们远去后,不要那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爱,好好回报,好好珍惜。
所以,现在,回首,向目送你的生命感恩,向你终要目送的生命问好。
目送的读书笔记3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绪也随着雨丝漫天飞舞,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雨天,好像最适合听着音乐读一本好书,于是我和着轻音乐在网 ……此处隐藏8512个字……,一切,还堂而皇之冠之以“爱”的名义。而所有让父母们“缴械”的理直气壮,在听到身作医者兄弟“回想起来,他的急遽退化,是从我们不让他开车之后开始的。”的诊断后土崩瓦解。父母,不能因为“老”,而失去必须的注视与尊重。
面对儿子长大后的疏离,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难以言说的时候。和儿子剑桥散步,兴奋地指给儿子看牛顿苹果树的后代,儿子却一个快步冲出五步之遥,“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界的'五岁的小孩”;和儿子在同一所大学,但“即使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画,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过马路时想牵儿子的手,儿子说“我已经十八岁了,你真的应该克制一下要牵我的手过街的反射冲动”。这些画面是否很是熟悉,因为倒退几十年,同样的事我们一件件都对我们的父母做过,我们也曾嫌弃过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束缚,也曾看不惯东、想不通西,也曾一心向外、独立飞翔。因此,在有限彼此拥有的时间内,无需因“下一代”特定时期的共通行为而落寞和酸楚,学会尊重这本属于青春的肆意,因为尊重他们,就是尊重曾经的自己。或许,若干年后,那时的他们也会像现在的我们一样发现,其实父母过街时伸过来的手,肥肥短短厚厚,很暖很暖。
目送的读书笔记14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是准备要一个人踏上征途吗?
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个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泞的土地上摔倒时,有一个人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运啊。跟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条路最险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励,并肩作战,时刻充满斗志;在越过高山,穿过森林,看到胜利曙光时,对酒当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这样的人,就跟他结伴而行吧,毕竟一个人的旅途太过孤独寂寞,而这条路的尽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目送的读书笔记15《目送》这本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重来一次也决然不会一模一样,然而,大千世界里大家的人生里我们都曾扮演过一样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种怎样微妙的变化,似乎有些东西像注定般轮回,某个场景排山倒海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只是我们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
从文字的描述上,龙应台的母亲曾经是一个爱美、非常活泼开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时候也是如此,然而岁月还是没有任何的优待,她像无数老人一样逐渐忘记了很多事情,丢掉了很多过去,包括女儿。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龙应台有过,她的父亲也有过,你有过,你父母有过,你将来的孩子也会有。人生是连续的,变化是逐渐的,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张士豪变成了体育老师,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孟克柔变成了她妈妈,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变化。
“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大小姐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变成别人的爸爸妈妈,我们会变成别人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我们会是怎样的呢?
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时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忆与思考。其实,没有一个内容或者观点是全新的,但这丝毫无损它的价值。除了那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学家,大多数的你我都在经历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东西,然而有些东西我们却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来,我们任由它在脑海里浮现消失,然后忘记我们曾想过什么。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才能体会。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龙应台女士的视野和文笔。文笔不是一种可以轻易模仿的东西,它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
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过去的一个多月,当我被忙碌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无暇看我喜欢的书时,我很明显地发现自己的厌恶,我厌恶自己写出东西的不凝练和索然无味,我厌恶自己困于生活却在离生活越来越远。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这本书思考的东西很多也很散。
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如果说这个世界太大,我们无力去全心疼爱,那么在这么的一霎那,当我们想起那些,那尸体上的干净雪白的布,那随时都可能爆开的炸弹,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们是否会有那样地一丝颤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更贫乏的存在状态吗?”我只知道,“全球有两万六千人因为误触地雷而死亡,大地里还有一亿一千万枚地雷等着被‘误触’。”领袖们多么伟大也好,歌颂民主强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们能如本书里《幸福》所描绘的那样。当人们内心安定生活过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谓的主权所谓的侵占,世界本就一家,谁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谓的梦想。
这片绿浓得化不开,诚愿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开这个世界的绑起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