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书笔记

时间:2022-12-25 11:23:41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5篇)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无声告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

《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一部小说,16.7万字,情节不复杂,讲述一个16岁女孩自杀之后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觉醒。题材不算新颖,和千万个家庭一样,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不堪重负,最终自杀。难得的是作者的叙事功底,干净利落不拖沓,观察角度也颇具特色,所有相关人员的心理变化一窥到底,描述起来无渲染、无造作,用词精准而克制,阅读过程着实酣畅淋漓。

这个家庭的矛盾不少,母亲玛丽琳是标准美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最应该过与众不同的生活,所以找的丈夫也与众不同,詹姆斯·李,是一个拥有亚洲肤色的中国人。但于外来移民詹姆斯而言,最大的希望却是减小差异、真正融入美国社交圈,他最讨厌的恰恰是与众不同,夫妻俩两极分化的矛盾引发了这个家庭里所有的矛盾。

他们的三个孩子,哥哥内斯是“唯一理解他们家那种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看得到母亲的好强、父亲的懦弱,看得到父母对妹妹的偏爱、对自己的忽略。好在他年龄尚大,已经懂得转移情绪并用外界环境改善自己的命运,幸运地,他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宇航员,并把它作为目标成功考上哈佛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唯一遗憾的是他连同妹妹对他的爱也忽略了,这个导火索直接引发了妹妹的自杀。

第二个孩子萨迪亚,那个自杀的16岁女孩,美貌、乖巧,一直最受父母偏爱,作为全家最“幸福”的人,她感受到的却只有窒息。她清楚地明白父母对她无微不至的爱背后是什么,是妈妈那没有实现的成为顶级医生的梦想,是爸爸那没有完成的融入美国本土社交圈的期盼。所以,小时候妈妈离家出走两月重新归来,让萨迪亚学会了一个本领-假装,假装对枯燥的生物学医学无比热爱,只为讨好妈妈;假装拥有无数朋友而每晚拿着根本没有声音的电话听筒煲电话粥,只为满足爸爸。但假装是无法万全的,内心深处那个不爱生物学、不爱交朋友的真实自己越长越大,终于随着哥哥一纸哈佛录取通知书爆发,唯一尚且懂她的人要离开了,她本来害怕失去父亲、失去母亲、失去家,现在上升为最高的恐惧是害怕失去哥哥。她形容自己就像“琥珀里的苍蝇”,成就了美丽,也失去自由。于是,一个漆黑的夜晚,面对漆黑的湖面,她跳了下去。

最小的孩子汉娜则是全篇最让人心疼的一个孩子,这个家庭究竟淡漠到什么程度可以令一个小孩子每天躲在餐桌下以求安全?她羡慕姐姐的得宠,羡慕哥哥的独立,唯独她自己小小又无助。但她又那么敏感,静静地观察家里的所有人,所以她也是最早知道整个事件真相的人。

倒数第二章是全书的亮点,真相大白就在这一章。萨迪亚划船至湖中央,跳下水之前一系列积极的想法让很多人认为她的死不是自杀而是意外。但我更倾向于是自杀,她是想重新开始,重新做自己、重新爱家人,但,不是此时,而是来生。最大的激进往往隐藏着最深的绝望,救不了自己,跳水举动也许是她最无声的告白。

最后一章最温暖,出轨的丈夫(关于詹姆斯出轨这段着实让人遗憾,但也许这就是生活)、跋扈的妻子,在经历一切悲伤幡然醒悟之后,见面的第一句话也是唯一一句话:

“我以为你走了。”

“我以为你走了。”

再不需要其他冗句,大家都在,多好。

回顾全篇,书封面上那句话概括得最为精准: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与所有父母共勉。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2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写在封面的文字。很简洁,却很犀利。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生活在爱的“牢笼”之中,却浑然不知……

期待

曾经我一直认为“期待”是个褒义词,是对未来某种美好的向往和憧憬。殊不知,期待也会变成一个可怕的梦魇。莉迪亚的失踪和死亡,点醒了这个畸形的家庭。但是付出的代价,太让人感到惋惜。她在最后一刻想明白了,她并不想变成妈妈期待的那样,她决定去告诉妈妈,她喜欢什么,她不喜欢什么,她并不想死……但是如果没有死亡,她的父母会被唤醒吗?我不知道。

期待是个伪命题,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家庭背景。玛丽琳是单亲,詹姆斯是亚裔,他们作为父母本身的成长背景,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们的下一代。玛丽琳成为母亲后,由于自身的梦想没有实现,而把这种期待移嫁给了自己的孩子——莉迪亚。玛丽琳和詹姆斯把莉迪亚视为掌上明珠,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她,以为他们给的,就是她想要的,从来没有关注过孩子本身的想法,从来没有问过莉迪亚到底喜不喜欢。

家庭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包括我们自己成长的家庭背景对我们的影响,都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自己身上很多的脾气、秉性,其实都会有父母的影子。有时候,我们看到了父母的缺点,害怕自己有一天也会变成父母一样的人,然后用力想要摆脱。但是终其一生,在我们骨子里流淌着他们的血液,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我们能做的,是学会坦然和成长。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抛弃固化思维。试着把自己性格里好的一面发扬光大,把不好的一面通过不断的学习让它越变越小,算是一种修炼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会爱

期待必然会有,但重要的是我们懂得如何去平衡期待,包括对自己和孩子。平衡期待的根本是懂得如何去爱。学会倾听、学会承担风险、学会面临冲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这才是爱,而不是以一种自以为是“爱”的爱,去强加给孩子。与你们共勉。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3

在看《无声告白》之前,我从未想过一个通俗家庭也会有这么多机密,压抑和阴霾。现实了局糊口并不是片子,平平油腻的日子没那么多矛盾和辩说。可是,在异族通婚的大背景下,李家一家人之间似乎不息存在着各类不满与辩说,虽然他们确确实实地深爱着互相。在我看来,这么多辩说甚至末了莉迪亚的自尽,追根溯源到末了都是:他们都无法对家人率直。

詹姆斯作为一家之主,却怯懦而懦弱,面临女儿的衰亡,他虽肉痛万分,但仍不时辰刻担忧举动特别——他拦阻内斯诘责杰克,喝道“通通交给差人来查询拜候!”差人奉告他们查询拜候成效,他只是连声称是,“是的,好的,没有问题”。末了,妻子在庞大的愤慨下,呵斥他什么都不敢做,只晓得“向差人磕头”!听到这句话,詹姆斯不息以来懦弱的自傲终于奔溃,他仿佛又看到四十年前的他,阿谁不敢高声说话生怕别人创造他是学校干净工儿子的小少年,在妻子的诘责和女儿的衰亡双重打击下,他来到了他的助教路易莎的怀抱——她同样是名中国人。到这一刻,他才清醒地熟悉到,他与四十年前的本身没什么不合,他是中国人,不是白人。他不息全力融 ……此处隐藏12995个字……从来就没有看不起他,所以人啊,终其一生还是绕不出自己画的边框。

而大女儿无疑是很有责任感的一个小女孩,这从她最后的自杀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内心是深深恐惧这个家的破裂,所以她希望自己能让这个家一直凝聚在一起不要散,而协助她完成这个心愿的就是自己的哥哥内斯。

在玛丽琳归来以后她明白自己的梦想幻灭了,她明白她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所以她把希望寄托在了大女儿莉迪亚的身上,她希望女儿能成为她梦想中的女人,所以她会为女儿制定很多的学习计划,她无节制的干涉女儿的生活,就像操纵机器人一般的操纵着她。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母亲真的很残忍,但是却并不是这样的,每一次玛丽琳让莉迪亚去学新东西的时候总是会问她是不是她自己很想学。我们不知道如果当莉迪亚回答不想的时候母亲会怎么做,因为在文中,每一次莉迪亚的回答都是我特别乐意去做,因为懂事并且有责任感的莉迪亚始终坚信自己这样做会让家庭更加的和睦,母亲有对她的期望就不会离开这个家,那么这个家就永远都是和平的。而且她还有一个倾吐的对象那就是哥哥内斯,只是内斯并不像妹妹一样希望家庭和睦,在他心里自己其实才是最重要的,他不想像妹妹一样为别人而活,他不想去做出这样的善意却又对自己残忍的牺牲。也许由于他在这个家本来也不受重视的原因吧,因为父母几乎把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妹妹莉迪亚的身上,而对自己的成就却视而不见,这也是内斯后来为什么会想逃离这个家庭并且开始不配合妹妹的原因吧。内斯和妹妹是两个极端,一个为自己而活,哪怕父亲会把自己喜欢的航天的书籍撕掉自己还是会偷偷的藏在枕头下学习,哪怕大家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重视,但自己最后还是通过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学。

内斯或许才是作者认可的,不可否认妹妹莉迪亚是一个有责任,爱别人的人,可是莉迪亚却是最终造成悲剧的主角,她到死前都是在为别人而活,她把这个家庭的快乐当成了自己的信仰。最后当她发现自己的成绩根本就不能支撑父母的期望,自己一直以为所维护的家庭和睦却让自己发现了父亲出轨助理路易莎,最后哥哥也否定她的做法,他的世界慢慢的坍塌了。

这些是她从小一直维护到大的,可最后她发现这幸福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最后她迷茫了,她开始学会了反抗,可是这种反抗其实也不是在为自己而活,她想通过和叛逆的杰克发生性关系来反抗自己的哥哥还有一直希望她乖巧懂事的父亲和希望她能当上医学生的母亲。但最后当她发现杰克是喜欢自己的哥哥的,她明白她最终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活着的理由,她应该为什么而活着,所以她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她说如果再活一次她会勇敢的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她不想再像过去那样恐惧的活着。

我想这本书作者想向我们表达的就是人应该把希望和信仰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吧,我们不应该去为谁而活着,人都应该先要为自己而活着,创造快乐的源泉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否则当有一天你寄托的东西坍塌了,你也就毁灭了,就像不曾活过一样。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不可摧毁的信仰和力量。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5

“她学习努力,但是她显然不合群。”

浅浅的读完这本《无声告白》,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并非是玛丽琳为心中极度渴求实现的梦想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并非是詹姆斯那令人心酸,孤僻且荒芜的童年,并非是内斯从最初希望父母的视线有一天能落到他的身上变成后来他虽洞悉这个家里所发生的一切细节却再也不去在乎的心情,也并非是汉娜处于一个懵懂的年纪却早已习惯躲在餐桌底下观察那间房子里发出的一切动静。

而是莉迪亚去世之后,她的物理老师在报纸上用简短的几句话纪念她的学生,纪念一个在学校的人的眼中,就是一个那样性格的莉迪亚。

学习努力的,一个高一的学生却上着高二的物理课的,一个孤独的、不和任何人来往的、来自混血家庭的、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的,学生。

莉迪亚无疑是痛苦的。如果痛苦能够被继承,那么她便继承了父母所有的痛苦。在玛丽琳害怕自己重蹈母亲那可悲且虚度的一生后,她选择抛下一切,抛下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抛下家务事和一切跟她的梦想无关的事出逃,某种程度上看,玛丽琳是勇敢的,尽管离开学校已经有八年的时间,她仍然背负着害怕自己平庸度过一生的重担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奔赴梦想,但她同时又是胆小的,她的身上总是萦绕着一股“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她知道这次若是失败了,她将再也没有第二次的勇气重新开始,她选择逃避,仿佛只有避开她眼里阻碍她实现梦想的绊脚石她就能成功一样,如果她压根不留恋这些绊脚石那么她至少会成功一次,可口袋里装着的属于家人的小物品却被她当成了救命稻草一般的寄托,她的脑子里一直有两个人在拔河,一头是梦想,一头是家庭,最后家庭更胜一筹。

在玛丽琳心里,梦想磨灭了也还有个念想,她的女儿,莉迪亚。在她把梦想和那些本科的教材书、笔记本一起尘封进塑料纸箱之后,她开始把自己的所有念想都寄托在莉迪亚身上,与其说是她认为她的女儿是个十分具有天赋,聪明且听话的人,不如说她更希望莉迪亚成为那样的人,成为她想象中她原本可以成为的人,好像只要莉迪亚成功了,便是她成功了。

生活与梦想,在本书中成为了矛盾的对立面。像力与反作用力,一个得到,另一个就会失去。玛丽琳得到了可以与心爱的人共度一生的权力,便接二连三的失去了梦想与梦想的继承人。詹姆斯得到了一个终生教授的职位,终于可以让玛丽琳不要再出现要出去工作的想法以此来满足他一直以来想要与周围人变得一模一样的欲望,却失去了与重要的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和心平气和。莉迪亚,在死之前她从未得到过什么,在死之后,她至少得到了解脱。

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来说,合群比努力学习更为重要。更何况,她已经与周围的孩子与众不同了。与众不同,并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如果那并不能让她交到朋友的话。

一直以来,她在家中呈现出的是一个懂事、听话、善解人意的形象,她戴着一副面具生活,遵从她的父亲詹姆斯送她的那本书里写的那样“你不想微笑,怎么办?逼自己笑。”于是她微笑着对母亲说“好的”,微笑着对父亲说“我很喜欢这份礼物”。到底好不好,到底喜不喜欢,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一定无数次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歇斯底里,声嘶力竭反驳别人的画面,可她做不到,因为她害怕母亲会再次在这个家里消失。

母亲消失的时候她曾想过,不论让她做什么都行只要母亲回来,后来母亲回来了,她还有什么理由不听话?

莉迪亚肩上的石头从未滑落,甚至于玛丽琳和詹姆斯一直将爱的石头摞在她的肩膀上,好像摞的越高,他们的女儿就越优秀。是这块石头把她压沉至湖底,是这块石头让她的背脊贴着布满沙泥的湖床,最后动弹不得,水灌入五脏六腑,她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

故事的结局呈现出了一种缺憾美,他们最终接受了莉迪亚已经彻底从这个家里消失掉的现实,因为错误而犯下的错误——丈夫的出轨,内斯压抑着心中长久以来的怒火对那个沉默的爱着他的男人大打出手,都得到了原谅,这是一种夹杂着救赎的原谅,而错误的源头,莉迪亚,没有人会忘记她。

他们知道,有句话只能永远深藏于心底,又或许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虔诚且沉默的说出来,那句我爱你,终究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