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合集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无声告白》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玛丽娜在经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恋爱到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母亲的死唤起她要重新追随年轻时的崇高理想—当一名医生,实现自我价值。她逃避了一个已为人母人妻的事实,她忘了责任和痛苦是并存的,也没细想过现实并非与理想对立的,毅然决然抛下一切,给年幼的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心理伤害。
莉迪亚害怕再次失去母亲,她以一种卑微的姿态祈求着母爱,母亲用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光环以爱的名义强加给孩子,在爱的绑架下,孩子失去自我;一步一步陷入黑暗。在得知无法改变内斯-唯一可以给她带来慰籍的哥哥要离家上大学,以及原以为可以从杰克那儿寻求解脱离家出走,当着一切落空,她彻底绝望且异常孤独,她的孤独不是受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最终放弃自己。本书以种族歧视为社会意识形态为背景,批判民族歧视。
在书中我若隐若现看到了自己和孩子的身影,只想对儿子说“狭路相逢请拥抱。”
非常喜爱龙应台《目送》里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以此读书笔记告诫自己,生命需要的是自行浇灌。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2为人父母时可以给孩子们的成长道路指引方向,但请不要用自以为爱的方式去绑架孩子的人生,殊不知你是拿孩子来实现你理想抱负的工具。
这是本悲剧性家庭伦理小说,小说里莉迪亚为了妈妈玛丽莲不会再次消失,选择乖巧的实现玛丽莲的愿望,她是爸妈的宠儿,父母越是关注她,对她的期望就越高,她呢?她压抑,她不自由,她小小的肩上扛着她妈妈远大的抱负……最后呢,她坚持不住了,投湖死了,惜哉痛哉悲哉也。小说里面我喜欢两个角,汉娜和杰克。汉娜这个小女孩在这个家庭里就是个小透明,她小心翼翼,察言观色,我喜欢她的小心思,她是那么可爱的小存在。杰克,一个人们眼中浪荡不羁的男孩,他对人们的眼光毫无在乎,他可怜莉迪亚,他说自己至少有勇气做自己。
他爱内斯,每次内斯烦躁,需要人陪时的一个转身,可能他就站在那里,一个惹火的眼神,一个欠揍的笑,一句欠扁的话,都来自他对他投来的温暖,只是这些爱他刻意的隐藏了。真的喜欢汉娜和杰克。最后,奉上本书的镇书良言‘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没错,好好做自己吧,此生走一遭,潇洒走一回。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3《无声告白》是我花一天时间读完的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总觉得想写点儿什么。这本小说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不明白是不是华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因此个性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来赢得别人眼中的赞许,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这部小说在种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满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可能很多资料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中的母亲是美国人,但是其言谈和行为却十分中国化,以致我读的时候总会有点儿“出戏”。我甚至我觉得,如果忽略书中的美国背景,把种族差异换成城乡差异,整个情节放到中国,也十分适宜。举个例子,家长们是不是都很喜欢送书给孩子作为礼物
中国人个性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值得中国家长记住: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让孩子重复一条你自己的道路呢,还是就应让他自我发现兴趣所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都给不了孩子自我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家长们的群众焦虑直接导致孩子们脸上呈现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以前坐在少年宫的大厅里观察过来来往往的孩子,年龄越小,脸上的笑容越多;年龄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期望我的两个女儿脸上的笑容能够持久些。虽然在目前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很难成为现实。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就应还是能够做到的。从这天开始,少一点儿灌输,多一点儿沟通,给孩子们的成长多一点儿空间和时间。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4终于看完这本书,这期间情绪上有些许波动,看到中间部分有些许气愤,集爸妈宠爱于一身的莉迪亚,和与爸爸很相像的罗斯,和被忽视的汉娜有着不一样的归宿。
在美国这个所谓平等的国度,种族歧视存在着,平等只是针对于白种人。
心疼莉迪亚的同时,也有点怒其不争的感觉,一直掩藏真实的自己。爸妈的期望与焦点聚集在她身上,这种过度关注其实给她带来极大的负担,为了自己许下的诺言,一直按照妈妈的期望活着,明明是不感兴趣的医学类书籍,却也嘴上迎合着,为了母亲开心,而终有一天这种状态终将崩溃。我作为一个个体,首先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而不是活成按照别人期望中的自己。
莉迪亚的死对于她自己来说是一种解脱,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一种警醒,为爸妈敲响了警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另外一点比较受感触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有太多相像的地方,无论是从外貌来说,还是性格什么的,都受父母的影响,这种相似度令人震惊,但父母和孩子之间如何处理这种复杂的关系,令人深思。
想起之前在少年说里,听到的主持人讲的一句话,很有感触,妈妈首先是她自己,其次才是你的母亲,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孩子,他首先是个个体,其次才是你们的孩子,每个人都有活成自己的权利,不畏他人眼光,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尽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好。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5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国外的媒体报刊对这本书相当的高,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说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本文讲述的一个高中女孩突然失踪,几天后在家附近的湖底找到。
而在母亲眼中,认为这不是单纯的意外或自杀,因为她的女儿是如此的优秀,因为儿时梦想的破灭,她倾注了所有的热情来教育女儿并使她几乎一直活在自己的期待中。而她丝毫不知高压机制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被引爆。
最宠爱孩子的离去,引出父母身上的秘密。
一个“异类”的不堪重负生活,儿时梦想的破灭,不能明说的感情,婚姻里的“越狱”……
随着案件的进展,家庭人员各自秘密的浮现,女孩溺死动 ……此处隐藏6813个字……个孩子之前玛丽琳的母亲去世了,她去母亲家里整理遗物,发现母亲这一生什么都没留下来,算是受到了刺激,她决定继续以前的梦想,她要完成未完成的学业。她把母亲的家当全部收拾掉了,只留下一本烹饪书,本意是来提醒自己不要向母亲那样过一辈子。
回到家之后,她收拾了行李不辞而别去追求她的梦想。儿子在这期间迷上了天文学,当他忘记了母亲的离开而兴高采烈的告诉父亲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后,李给了他一耳光!忘了说这几个孩子除了二女儿的眼睛是蓝色的以外,其他的都是黑眼睛,所以自然而然的二女儿是这个家的中心。受了一耳光的儿子自此决定以后一定要离开这个家。二女儿在这期间发现了妈妈带回来的烹饪书,她误读了玛丽琳的意思,决定只要妈妈回家她什么都听妈妈的。
在外求学的玛丽琳因为发现自己怀上了第三个孩子被迫回家了。她心死了,她知道回家就再也不能继续她的医生梦了。然而机缘巧合之下,她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培养二女儿,更巧的是二女儿早就在心里许下了“她什么都听妈妈的”诺言。于是,这个家庭的悲剧自结婚起始到现在已不可挽回。
长期为了迎合母亲而学着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课程的女儿,同时还要在爸爸面前营造出一种我有很多朋友的假象,父亲长期的自卑和希望融入周围环境的心态使得他无比在意女儿的人际关系,不堪重负的女儿最终选择了自杀。而给了二女儿致命一击的是她的哥哥。哥哥曾经在母亲回来之后的一天里,将这个妹妹推进了湖里,那一瞬间哥哥明白了自己对于妹妹的恨和嫉妒,而妹妹非但没有责怪哥哥,反而因此明白了在这个家中,眼前这个男孩和自己一样痛苦,只不过她负担的所谓的爱太重,而他则正好相反。后来哥哥考上了哈佛就要离开这个家,莉迪亚失去了一个了解她懂她的人,她无法在这个家里独自负重前行,选择了自杀。
小女儿汉娜的出场不多,但是她在这个家庭里面算是一个相对正常的人物。但是她很小就明白她不是这个家的中心,她也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姐姐离世导致母亲崩溃的时候,她也不敢去抱抱妈妈,尽管她非常想这么做,但她不会。
大概的故事情节就是这样。巧妙的是书上是从女孩的死亡开始揭开这一层层真相的。
读完之后我就是觉得很恐怖。一个病态的家庭!其实它也涉及到真实的做自己还是遵循他人和世界的要求活着。在很多其他的书籍的宣扬理念中,甚至是现今社会的所谓鸡汤都在宣扬活出自我!而《无声告白》看完之后你会发现,无论做自己还是合乎所谓规范都没有好下场:妈妈玛丽琳坚持做自己,结果非但没有成功还害了自己的孩子;女儿莉迪亚一心活成妈妈希望的样子,最后竟然自杀了。
所以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如何平衡活出自我和融入环境成了一个引申出来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动作,甚至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也别无二致。和所有人一样,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么?我以前是这么以为的。可是有时候想想跟这个世界相处就得去习惯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所以趋同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趋同不代表被同化!趋同仅仅是为了跟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平稳地活下去。但是心底里永远都要清楚我要的是什么?我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我最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不一定就能改变什么或者能达成目标,但是最起码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奔头。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4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他们一家每个人都活的很压抑,詹姆斯一直一直活在“种族歧视”自卑中,玛丽琳为自己没能完成自己医生梦感到羞耻以至于在医院看到女医生就反省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可能。内斯自始至终把自己的缺爱归咎与玛丽琳同时又同情她,而汉娜从来都是多余的隐形人。玛丽琳更悲剧,自从经历了妈妈离家出走的阴影就暗自承诺,一定要活成她期待的样子,绝不违背她的意愿,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永远把妈妈留住。奈何玛丽琳的期待太过沉重,压的她喘不过气。父亲则希望她不要像他一样,一直要她广交朋友。父母的关心就像雪一样,不断压下来,最终把她压垮。她感觉到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被爱多么令人窒息。而唯一能够理解她,能够倾诉的哥哥内斯也因为无法忍受压抑逃离了这个家,当玛丽琳生命当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离她而去,她选择从新开始,摆脱一切,解脱自己。当父母的全部期待化为乌有,玛丽琳的世界崩塌了,詹姆斯用情人逃避,悲剧。
其实,想想现在的家庭又何尝不是如此了,独生子女的时代,孩子是家里的所有,父母把所有的期待都放到孩子身上,让他们努力学习成为最优秀的人,其实这何尝不是满足父母自己的虚荣心,你内向沉默,他们就觉得你没作为,不合群。比如,看到熟人必须主动打招呼,不然会被别人认为父母没教育好等等。现在好多高中生大学生自杀的悲剧,谁又能说不是家庭造成的了。所以,让爱轻盈,放爱一条生路!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15这本叫《无声告白》的小说,出自一位美籍华裔女作家之笔,扉页上的她很年轻,也很漂亮,很难想象如此深刻、如此刺痛灵魂的故事是这位优雅、温婉的女士所作。小说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先说说故事梗概:莉迪亚死了,她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必须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
莉迪亚的妹妹看清了什么呢
原先,李先生是一位出身穷困的华人移民后代,从小受到排挤、孤立,最大的梦想就是融入白人的世界。李太太由单身母亲抚养长大,虽是地道的白人,却不愿屈从母亲期望的女性传统主角,她梦想拥有自己的事业,比男人更加卓尔不群。俩人的结合有爱,也有很深的误解和由误解产生的期盼。等到孩子相继出生,误解越来越深,差点导致家庭的崩解。此后,莉迪亚就成了维系家庭表面安稳的纽带。她既要安抚父亲对友谊的渴求,又要满足母亲对出人头地的期盼。她被亲情绑架,被父母的懦弱压垮。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梦想,在现实中却都举步维艰。当成人的梦想遭到现实困境,当成人解决不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这种愤愤不满,这种失魂落魄,就会转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痛苦像瘟疫一样,不但互相传染,还会感染给所有的家人。当内心的痛苦深藏成秘密,这些秘密就会让家庭产生裂痕。我想,每个人都难免心意难酬,难免伤痕累累。但是,这些决不能成为勒索他人的借口,尤其不能转化成催逼孩子的重压。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不可避免的困境,都有绕不开的难题,那么,这些都就应由每个时代里的每个人去求索,去抗争。转嫁痛苦是一种怯懦,自己消化不了,扛不下来,也只好自己认,至少不要让它再去毒害孩子的心灵。“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封皮上的这行字像针一样刺进你的心里,告诫你:要有勇气活出自己,否则,你不但成为不了他人期盼的样貌,还会因此自我毁灭,带给他人更大的打击。因为,每个人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在别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彻底的代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