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读书笔记

时间:2023-06-14 00:17:38
名人传读书笔记(集合15篇)

名人传读书笔记(集合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名人传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名人传读书笔记1

失去了童年,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一个卑微的母亲,一台破旧的钢琴陪伴了他的童年。他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他孤独,但他却心中有着一个他爱得天使。读到贝多芬抱着画像伤心的滔哭得时候,仿佛看到一个伟人的孤独,一个对爱情思念的伟人。

音乐家,却失去了双耳,他害怕别人知道,他害怕,他不只是害怕别人知道那么简单,他害怕失去自己的双耳,以后再也不聆听音乐。音乐就是他的全部,他的一生,他的追求。在最后一次的演奏里,他已经听不到任何声音了,奏乐跟高音歌手之间对不上调,指挥跟奏乐之间的差异,他茫然了,心里却很清楚知道因为自己的耳朵啊!听不到,听不到,这一句话一直缠绕着贝多芬,那是多么难受,多么摧毁性的打击。

童年很多时候决定你以后的发展,至少在以前,现在的孩子,太多享受的物质和生活,现在的父母,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怎么才能成长呀,也难怪越来越少的伟人出现了。别说伟人,就一个能够吃点苦的孩子也越来越少。

在腾讯实习,一起在酒店住的小伙伴说不想在他朋友那里住,那里在楼顶,太热了,又没有空调。但是也只是老抱怨,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生活很美好,既然朋友帮你省下找房间的时间,省下找房子的钱,就已经很不错啦,有什么好抱怨的呢?热也是这样过,冷也是那样过,年轻人体格强壮,有什么不能承受的。想想贝多芬的童年,想想伟人所受过的苦,我必须遇事要更加的坚强,要承受别热看来非一般的苦难,定能成就非一般的成功。

贝多芬是快乐的,也追求快乐。

名人传读书笔记2

在这个假期里,我看了一本书叫《名人传》。这本书的作者是罗曼。罗兰,是19世纪末的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这本书分别讲述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

讲诉了在艺术方面不同领域的三位伟人,分别是音乐家、雕塑家、作家。他们虽然各自所处的领域不同。但是,在人生忧患的因顿的征途上,他们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名人传读书笔记3

我们的着名批评家曾有一种论见,说托尔斯泰思想中的精华都是汲取于我们的浪漫派作家:乔治·桑,维克多·雨果。不必说乔治·桑对于托尔斯泰的影响说之不伦,托尔斯泰是决不能忍受乔治·桑的思想的,也不必否认卢梭与司汤达对于托尔斯泰的实在的影响,总之不把他的伟大与魅力认为是由于他的思想而加以怀疑,是不应当的。

名人传读后感:艺术所赖以活跃的思想圈子是最狭隘的,他的力强并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于他所给予思想的表情,在于个人的调子,在于艺术家的特征,在于他的生命的气息。

名人传读书笔记4

书,是春天的甘露,滋润心灵成长;是一泓清泉,洗尽灵魂的尘埃;是人生路上奋勇向前的动力。我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我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我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我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善读之人,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宽,才能找准人生的方向。读《名人传》,那一道精神之光温暖了我的心灵,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给了我人生的方向。

“我愿证明,谁若行为高尚、善良,必同样能承受苦难。”这是出自贝多芬之口,他用一生证明了这话是对的。童年时期备尝辛酸,慈母过早离世,酗酒的父亲每天对他只有责备打骂。他用自己高尚的行为与善良,战胜了苦难,不久他进入了维也纳,他的人生开始步入辉煌。然而幸运之神却并没有眷顾他,苦难依然纠缠着他。他并没有屈服,而是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虽然双耳失聪,却仍就坚持作曲,留下了不朽的《欢乐颂》。贝多芬,一生被锁在痛苦的悬崖上,这个世界未曾给过他一点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献给世界!他在我的生命中注入了顽强拼搏的动力,不向苦难低头的信心让我拥有了坚强的意志。

米开朗琪罗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天才,这股创造的力量驱使这位雕塑家不断的行动并走向成功。但他也是一个忧郁、怯弱的人,拒绝成喜爱自虐。作为雕塑家,它是雄居首位无可匹敌的绝对天才。作为一个人,他又是极其软弱、卑怯,甚至有某些道德缺陷,对权贵的屈服,对战争的恐惧,对朋友的死袖手不顾……这些弱点就是他心中的魔鬼,他的一生都是与这魔鬼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的过程中进行的,结局是失败还是成功这并不重要,生命是源源不断、澎湃激荡的洪流,英雄本色正是在巨浪向着掩饰一次又一次的撞击中呈现出来的。在不断的自我肯定否定中,米开朗琪罗将自己刻成了一个棱角分明的英雄。1882年参加人口调查,发现疮痍满目的社会现实后他十分震惊。激发了他的同情心。他决心放弃可耻的贵族生活,向简单、朴实的农民生活回归。为受苦的人们呼吁。他面对整个贵族上流社会,被开除教籍,他并没有向权贵教会低头,他鄙视那些宗教仪式、痛斥教徒。纵观托尔斯泰的一生,几乎无一时一刻不“斗争”。

《名人传》所折射出的精神之光,永远是一盏明灯,照亮我的精神世界,激发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勇气。

名人传读书笔记5

花了3,4天的时间重读名人传。记得我第一次读此书是11年前,当时大三暑假学校组织去南京实习从武汉到南京的船上。时间过得真快,一轮都快过去了。

我已经不太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候的感想了。这次读,坦白说,感想良多。人说好书是精神食粮,这本书可说是精神的“满汉全席”。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伟人的成长轨迹,就能感到自己精神力量的壮大。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伟大的灵魂总是感到痛苦和孤独,作者为这三位伟人立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用来慰藉那些灵魂的。

我不是学文艺的,所以专业的知识,比如说绘画,雕塑和文学思潮,于我都不熟悉。因此,我所关注的是伟人精神的力量。贝多芬,作者在后记(还是前传)里非常精辟的用“力”这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和精神的精髓。他从来不向命运低头,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他的力量,他敢于打破sonata的刻板格式,赋予新的生命。于贝多芬,我非常钦佩,感慨也最多。

我不喜欢米开朗基罗的传记(和他本人),并无冒犯大师的意思,我尊敬他的天才。佛罗伦萨是艺术的天堂。我还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对裴冷翠是那么神往,可惜直到今天还没机会去转转。可是他的精神世界,对我来说太消极。我认为不可取。就像我读清朝张英的《聪训斋语》和康熙的《庭训格言》,张英是中国传统的读书人,讲求心性的高远宁静(如鹤)。康熙不用说,注重实效,读书做事相得益彰(如鹰)。对我来说,我就更欣赏康熙。大概我是学管理的而不是一个文艺家,对我来说,了解人性,增加自己的精神力量的最终目的还是积极向上的为人服务。

对于托尔斯泰的部分,我最 ……此处隐藏5757个字……出逃。克雷芒七世饶恕了他,但他必须继续为教皇服务。1534年米开朗琪罗重返罗马,他以后的全部岁月就是在罗马度过的。1547年他又被任命为圣彼得大寺的建筑师兼总监。他认为这是神圣的事业,因此拒绝任何薪俸。但他的敌人百般刁难,以至米开朗琪罗最终未能完成。他的晚年是在极其孤独的境况下度过的。1564年米开朗琪罗在度过了他漫长而苦痛的一生后,在死亡中获得了永远的平静。

《托尔斯泰传》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出生在俄国。两岁时母亲去世,九岁时父亲离世。父亲的死让他“懂得悲苦的现实,心魂中充满了绝望”。托尔斯泰的姑母成了他的监护人,姑母虔诚而富有爱心,这些卑微的心灵帮助他认识到爱以及爱所带来的快乐,对托尔斯泰的一生影响巨大。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读书。由于不满于学校的教育,他自动退学回家进行农庄改革。1851年,托尔斯泰去高加索服兵役。1855年底,他回到彼得堡,重新开始农事改革,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提高农民的觉悟,促进社会进步。哥哥尼古拉的阵亡让他再次思考死亡问题。1862年,托尔斯泰与索菲娅·别尔斯结婚。幸福的婚姻生活使托尔斯泰迅速进入创作的高产期。他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1882年他参加人口调查工作,真切地看到了俄国大地上的满目疮痍,改变了自己的贵族生活,根绝一切享乐,自己去锯木、煮汤、缝靴子,要用自己额上流着的汗来换取面包,并终生与文明的罪恶和谎言对抗。他的妻子和家人不能理解托尔斯泰的这些行为,夫妇之间经常为此争吵。他后期的重要作品《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最真实的诗。1900-1910间,他最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社会问题的论战中,他反对谎言,反对暴力,抨击各种迷信。他的思想使他与家人之间的沟壑越来越深,1910年10月,82岁的托尔斯泰突然离家出走,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对身边的人说:“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大家为何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名人传读书笔记13

“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这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卷首语中开宗明义的一句话。或许,这也是他为自己全部作品所作的诠释。

《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名人传》讲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其罗和托尔斯泰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但是他们凭借坚强的毅力,走完了辉煌而艰苦的一生。

名人传读书笔记14

“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这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卷首语中开宗明义的一句话。

同样的英雄旋律,在他以毕生心血浇铸的两部长河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中得到了更丰满、更深入的发挥,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便是由这两部长河小说奠定的。

显然,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并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一定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甚至不一定是个胜利者,但他们肯定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生命力,使他们在任何逆境中都不放弃奋斗:他们饱经忧患,历尽艰辛,却始终牢牢把握着自己的命运,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一切困难,竭尽努力使自己成为无愧于“人”的称号的人。

按罗曼·罗兰的观念,首先就是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亦即他所说的大江大河般奔腾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二是永远保持人格的尊严,恪守个性的独立,既不屈从于强权,也不盲目地随大流;三是具有关怀人、爱护人的博爱精神,甘心为人类的福祉奉献自身。

可是消极、颓废毕竟不是出路,于是罗曼·罗兰试图以他的《名人传》给人们传递英雄的气息,鼓舞人们恢复对生活的信念和奋斗的勇气。

罗曼·罗兰想要告诉人们,任何成就都伴随着艰辛的拼搏和痛苦的考验,他为之作传的这些人,“他们的伟大固然来自坚强的毅力,同时也来自所经历的忧患”。他告诫人们:“不幸的人们啊,切勿过分怨天尤人!人类最优秀的人物与你们同在。从他们的勇气中汲取营养吧!”

《名人传》写了三位名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其中我最欣赏的是贝多芬。

贝多芬出身贫寒,十三岁辍学,十七岁挑起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二十五岁时他刚刚在乐坛崭露头角,耳朵又开始失聪。这种对音乐家而言十分致命的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非常人所能想象,谁能想到他那些不朽的传世之作,绝大部分竟是耳聋以后写成的。

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不幸的,由于贫穷和残疾,他的感情生活充满了凄苦和遗憾……他呕心沥血创作的乐曲,常常拿不到分文报酬。全世界都在演奏他的作品,而他为出版这些作品反倒欠了出版商许多债。不错,他的艺术是无价的,于是人们慷慨地用掌声和欢呼酬谢他,却没想到他的鞋子破得上不了街……

然而所有的磨难只是使他变得更加坚强:他痛苦,却不肯屈服于命运;他贫穷,却既不趋炎附势,亦不迎合潮流,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他孤独,却能以热诚的赤子之心爱人类;他从未享受欢乐,却创造了欢乐奉献给全世界。战胜了疾病,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听众的平庸,战胜了所有的磨难和障碍,攀登了生命的巅峰。

米开朗琪罗看上去比贝多芬幸运,他既无残疾,也不贫穷,他出生于佛罗伦萨颇有声望的市民家庭,从小接受精英阶层的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然而他在精神上也许比贝多芬更受折磨: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见外族入侵,人民受奴役,自己的作品毁于战乱,共和主义的理想也化为泡影:

他和贝多芬同样孤独一生,没有妻儿,唯有爱情,他的家族不曾给他任何温暖,只想从他身上榨取利益;他到处遭遇嫉妒和倾轧,在同他对“神权”并非没有忌惮心理,何况以五百多年前的科学水平,要摆脱对神的敬畏几乎是不可能的。

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名人传读书笔记15

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

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贝多芬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永不向命运屈服!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在遇到难题时,让我们“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

《名人传读书笔记(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