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通用12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把时间当做朋友》作者李笑来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心智力量是把抽象的目标赋予实际的意义,才能有更多的动力,策略加重复。
为何学生老问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或者做一些事情有没有用处呢?因为他们觉得时间投入成本太大,需要确定付诸时间精力后是否能有收获,可以理解,可一旦掂量太久,意志力便会一直消耗,最后即使做出了选择,那么后期的执行力便会打折扣。
李笑来说,有时候纯粹地去做一件事情,比前瞻后顾更能感受其中的乐趣。《东吴相对论》中有一期是讲:“出格的李叔福”,李叔福是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决定了便做,也就是无惧过程的各种困难。有时候保持一种“钝感力”,无论事业或生活,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不断验证了这个观点。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2学习的技能早晚有用,10块学编程,20年后帮助出书。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填充,修正,重视概念。思考,观察自己的思考,运用心智,解放自己。解放思想。
成长从接受现实开始:速成是不可能的,交换是硬道理(时间,经历,态度),没有完美,焦虑是浪费的原因记下来继续前行。
任务管理进化论:估算时间总有意外,即时(行动害怕做不好,别人的看法),回避困难,任务并行。不接陌生电话,任务分片。
现实可行的计划(短期到长期,慢慢来),最重要的任务只有一个,预演在大脑中反复过一遍,验收结果验收步骤。
最需要学习怎么学习:改变从思维改变开始,学习工作生活合一为提高自己,学习新知的能力,一个新技能就是一扇门,阅读思考成为新的人,不要禁锢在经验中。
习得聪明:自证预言,没兴趣是不是因为做不好,用功和方法同样重要。
和自己比较(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灵感(鸡尾酒效应,关注更多敏感),节奏慢一点放松一点(关注带来的愉悦的感觉)。
确定性和持续性是圣杯。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3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自己是没有拖延症的。因为心中所想之事全都赋予实践,我还暗喜自己是执行力极强的人。
直到读了此书的某一页,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是用自己喜欢的事当做借口,避免自己有时间去做当下该做的事。这本书与其说是讲“如何管理时间”,不如说是聊“如何打开心智”。心智这话题看似很抽象,其实不然。打开它就像是给自己推开了一扇窗,看到的更远了。
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想要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做得好才会有爱好。”
年幼的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们先选一个爱好,殊不知很多孩子到了十几岁,产生了叛逆情绪,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家长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其实他们从未考虑过,孩子真的喜欢这个“爱好”吗?还是说,这只是家长的夙愿而已。要知道,“做得好”跟“爱好”其实是这样的关系:孩子们觉得自己擅长一件事,这才会爱上它。
第二,“坚持和努力比换方法更重要。”
同样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即使失败,也是有大大的收获。若是失去了耐心,不停地尝试新的方法和路径,那么即使当下的这条路是正确的,你也没有时间去完成它,这样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第三,“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无论此刻的处境再悲惨,插翅难飞当前的困境,那么至少你可以选择:积极地面对或消极地面对。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力或能力能干涉到你的这个选择。从这种层面上,你一直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第四,“怀旧是一种错觉。”
当年的种种美好,其实我们真正的都记得吗?非也。回忆里的画面,已经被我们的感觉所侵蚀,我们加油添醋地给过去加上装饰。就如同那句话,其实我们喜欢的不是当时的那一个人,而是恋上了“喜欢”那种感觉。
第五,“提高时间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时做两间事儿。”
书中提到的一边跑步一边听某个教程的音频。作者建议,费脑的和不费脑的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我尝试过了,洗碗和晨练的时候收听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推荐下载喜马拉雅app,可以下载了离线收听),受益匪浅。尤其是腾讯的那期主题听得我相当激动。人家一个企业能坐拥十几亿用户,那绝对不是偶然。管理层的夺目连环邮件,游戏开放部门的内部奖金竞赛……吴老师讲地跟武侠片一样,一环紧扣一坏。
第六,“标出事情的重要性。”
我时常觉得,什么事情都很重要,于是把自己塞的满满,干劲十足的做完之后,才发现人已被掏空,身体已不堪负荷。事实上,最重要的事情只是少数,要学会只把重中之重写入“日程表”。别人能提醒你的事情也不必算入其中。把小事做到及格,把大事做到满意,适当地给自己减分,这或许是给了“完美主义”的我们一个不错的建议。
从这本书里,我还学到了一点:制作时间表。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做一件事情用了多久时间,慢慢的回看自己一周的内容,或者两周的内容,就会发现,因为要记录,我会有意提高做事的效率,会发现自己这两周的变化。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4随感,与书评无关的'内容
周五晚,月朗星稀,一首歌,唤起尘封记忆,我以为我不会再有波澜,幡然,如西西弗滚石上山,存在的徒劳而有意义。
许久,我轻松的支配着我的时间,工作之余,沉浸于微读世界,感谢马化腾先生让我可以安静地把心灵栖息在此,而在更多的瞬间,越求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
我没有把时间当朋友,只是在时间不停的流转中,我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曾经荒废的时间已追它不回,唯有开启心智,慢慢自我向前累积,凡事,懂得克制眼前的欲望,延迟暂时满足感,或许就会自己更多的时间去深度思考。
有关工作,有关管理,如果对时间的流逝我们无能为力,那么就在流逝的时间里做些有意义的事,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呢,用和善的态度让自己及周边人感到舒适,让琐碎的时间堆砌起提升自己的维度,时间过后你不觉得遗憾和懊悔:那些曾经被我挥霍的宝贵时间哦!
有关阅读,秉承着: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
一切如昨,我怀念从前慢,怀念那些落在笔尖上的纸短情长。我也沉浸当下安宁的瞬间,晚霞寂照,我想把最简单平凡的日子过成诗。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5《把时 ……此处隐藏4050个字……没有效率。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引导这些员工学会管理时间,和时间要效益。
这本书中所有管理时间的方法中,我认为“事件-时间日志”是最直观最可行的,通过每天记录自己做不同事情花费的时间,让自己更精确的感知时间,调整时间,确定合理的工作量,避免浪费时间。
时间都是规划出来的,只有充分利用时间,时间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为我们带来效益。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2有些时候如果我们先清楚这本书不是什么,之后可能会更加清楚它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不是时间管理书籍,不是成功学书籍,不是心灵鸡汤式书籍,不是讲大道理的书,不是一本随便翻翻的书。
绝大多数的成功和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与时间有关。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亲身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收获了以下几个观点。
1时间不可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
作者认为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时间只会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自顾自地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
自我管理背后的精力管理和效率管理会让你更高效地处理工作任务并带来成就感。高效工作能让你更自由地安排其它时间,当工作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快乐会push你持续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
行动建议
估算时间:做任何事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根据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比如对学习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习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往往需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时间。而对工作来说,任务熟悉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工作是一个实践已知的过程。
及时行动: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大多数拖延症患者,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拖延着不开始的原因在于做事所要面临的做错、做不好的风险以及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事件-时间日志:尝试在记录的事件后面加上时间。
《奇特的一生》讲述了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如何通过独创的“时间统计法”获得惊人成就的故事。柳比歇夫的日志采用的是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如:分类昆虫学—3小时。不同于基于结果的日志如:分类昆虫学。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而且当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另外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柳比歇夫
2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不论这项技能多普通,在习得的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如一个人熟练使用一门外语,那他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获取知识的手段中,最基础的是“体验”,更高级一些是“试错”,再聪明一些是“观察”,“阅读”是对前三者的补充,因为“体验”、“试错”、“观察”局限于自己,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他人的经验。“思考”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很多人看过许多书但记住的内容寥寥,原因就在于缺乏思考。
行动建议
如果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选择读书;
如果想要快捷的学习,可以选择网络学习;
如果想要更快捷的学习,可以选择跟人学习;
如果想要事事都有收获,可以选择从做事中学习并及时复盘。
3崇尚逻辑,追求深入思考
有时候,尽管论点和论据之间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牧师正在准备第二天布道的讲稿。他的妻子有事出去了,小儿子在一边吵闹不休,严重干扰了他的思路。心烦意乱之中,牧师随手拿起一本旧杂志,从里面挑出一幅色彩鲜艳的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花掉儿子整整一个上午,但没过10分钟,儿子就拿着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图敲响了他的房门。牧师对此十分惊奇,他问道:“孩子,你怎么这么快就拼好了?”“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地图的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试着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牧师笑了,爽快地付给儿子2角5分钱,对他说:“谢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布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我最初听这个故事的时候不加思考地接受了牧师这个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结论: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而实际上,这个故事是比较符合逻辑地告诉我们: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就能找到很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人类中大约80%的人拒绝思考、害怕思考,剩下20%中又有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思考,综合来看只有不到4%的人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把问题想明白,而这4%的人最终大多数选择了沉默或者成为负面力量的帮凶。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的人不停自我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的人谩骂、侮辱、陷害、谋杀的历史。我们暂且不论这是否属实,我们只要从现在开始学会思考、正确地思考。
行动建议
从现在开始,在一段时间里,比如1个月,时刻注意自己或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并进行深入地思考。
4学会有效倾听
在书中作者提到,交流的有效有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失败的交流往往源于听者的疏忽。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以及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教师在课堂上对下面的学生们教授内容而往往只有少数能准确把握内容要点--倾听能力的差异也许是这种尴尬的最好解释之一。
行动建议
倾听过程中克制“过早质疑”,就算需要质疑,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过早质疑”不仅会造成幻觉—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还会让听者进入排斥状态。
倾听过程中,做好“回顾”。“回顾”即说者刚刚都讲了些什么?
说者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对于事实,我们要花时间想想“他所说的内容真实吗”。对于看法,我们要花时间想想“这个看法的根源在哪”。
倾听过程中,做好“预期”。“预期”即猜想讲者下一步会讲什么?
这个步骤会自动集中听者的注意力、有助于正确把握和组织说者论述的内容、能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内容。
一旦决定倾听,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还有许多内容值得读一读,如现实、应用、积累等。对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并作出选择,是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把时间当做朋友,专心打造一个优秀、独立、会思考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