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总会对过去的历史心生好奇。比如当我第一次从某本扁上发现附录上的“历史大事表”时,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看了下去。看看我们中国是如何走到现在的。噢,我明白了,最早是三皇五帝,然后到夏商周、春秋秦汉……元、明、清。也明白了每个王朝的建立者与历史上许多激烈的战斗与对外国侵略者的反抗。每个朝代的盛衰同时一目了然。
了解历史的皮毛还不够,兴趣又促使我去了解每个朝代。之后我又去买了《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等书籍,但还觉得不够细致,于是,我的书柜里又多了一位给我讲解历史的老师《明朝那么事》。
这一套书详细讲了明朝的创立到终结这段历史。尤其详细讲了每一场激烈的战役,让人总有身临其境之感。且语言风趣幽默,并非单纯枯燥地说书。并且将人物内心想法与人性斗争的复杂刻画的更是精彩。再配上一场场酣畅淋漓的斗争,高潮迭起,令人欲罢不能!
于是,我就这么带着劲地读了下去。读着读着,我不禁开始感慨。我感慨人性的狡诈,陈友谅杀徐寿辉之前,说了句“你在乱世是怎么活下去的?”这就暗喻了在乱世上,只会出奸雄。他们无情无义,在关键时刻谁都敢杀。我又感慨人性之残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对抵抗他的人痛下毒手,许多人被杀后还灭族?一个也不放过。我还感慨现实的无奈:朱元璋虽是一位起义领导者,但最终还是成了一名封建帝王。这是因为他领导人民打下一座城后,人民需要土地与粮食,而队伍又需要经费,没办法,他只能把地“租”给农民们,自己来收租金。于是,他便成了一名实实在在的地主。再加上那时没有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不可能去搞“土改”,更促进了这种现象。
唉,这就是被历史车轮匆匆碾过的大明朝。环顾中国整个古代史,有两个致命错误:一是把“公天下”就能成“家天下”,虽说有明君开国,但终究是毁于昏君手中。二是私有制的出现,破坏了原始的共产制度,继而演变成了奴隶制、封建制与资本主义制度,成了个越变越大的瘤。同时还有一个规律,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再强盛的帝国终究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回顾历史,就是吸取前车之鉴,展望更好的未来。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评价历史人物,绝对是两方面的。像著名的明君,唐太宗。修生养息,天下大治,可之前隋朝刚灭,盛世一般都出在一个新王朝的前期。天下大定,盛世何不在?例如:康乾盛世,我不是一个民族歧视的人,我并不对满蒙政权对有任何歧视。可康乾盛世确确实实是明末的经济回暖。盛世?称不上。如果说天下只要没有造反的就叫做盛世的话,那中华五千年,岂不是一半的盛世?
中兴这事,明朝的家常便饭,弘治中兴,万历中兴。我都从这本书里看到了。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历史启蒙教材。让我看清人的两面,不是历史课本上的单方面。
书中有提到张居正。过去我就听过张居正的鼎鼎大名,知道他在嘉靖末万历初的功臣,万历中兴,明朝最后一个巅峰。我对于他的死,很惋惜,我甚至痛恨万历帝不识货,不识人才是个昏君。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也看到了张居正不好的一面,刚开始看到的时候,我接受不了,生活作风很成问题,但是做为一个我的偶像,我真的是接受不了的。
我从其他地方看到张居正死了之后他家属的惨状,我更加痛恨万历帝。不仅不识人才,而且杀良臣之属。万历帝,你是个什么皇帝!?误了大明王朝!
后来,我看了书才知道,当年明月所写的是很中肯的。双方面,即使是历史学家以及清朝皇子的老师所不重视,甚至鄙视的明武宗。他也写了武宗的优点,八虎误了武宗,当年明月教会了我看人的两面性,很巧合,我的历史老师也叫明月。
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了之后又恢复了祖制,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因为,少不了一群墨守陈规的大臣。一个使劲,把明王朝从巅峰推向低谷。
人,很奇特,喜欢的自然是好的方面,讨厌的自然也就是坏的方面。可是,当人的好的那方面大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掩盖了他黑暗的那方面,评价人自然需要两面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明朝,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倒数第二个阶段,顶峰是清王朝。这两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中有着不同影响,尽管都是坏的。
《明朝那些事儿》以朱元璋为主线,还有一些其他的人。讲述朱元璋由一个贫农中的贫农,一步一步晋级为当时中国最大最富的地主,到最后的明朝结束。
其实我认为朱元璋很了不起,不然他怎么会当上明朝的开国皇帝呢,不然怎么会由一个贫农当上大地主呢。最开始朱元璋是没打算参加农民起义的,一个世世代代为农民的后代怎么会去农民起义呢,有什么比一个安稳的生活更能吸引他呢。但,那个以剥削农民的社会,那个饿死他家人的社会,不起义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了。就这样被逼梁山了。不过历史是有他自己选择的结果的,而朱元璋就是被选择的那个。这个集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于一身的人,历史是属于他的。一步一步走向最高峰,他把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都制定好了,一个工作狂,把所有的一切都规划好了,尽职尽责,但到最后,似乎表明没有最规范的制度,他制定的规章制度在子子孙孙的经营下破灭的不剩渣渣了。人物鲜明,话语也很赋有哲理。如: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不仅历史这样,我们每个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应该这样。在许多方面,我们只有一次机会,一旦失去,便无法挽回,需要我们赌一赌,搏一搏。有时我们讲认真就好,无论结果如何,或者有时候觉得机会很多,总有一次回成功的。然而,就像高考一样,机会是很多,但之前的一次与后面的相比是不同的含义。第一次永远是第一次,而后的是不能比的。
这本书不像其他的书要么主要是自己的观点,要么纯粹讲历史。这本书以幽默的口吻讲,有时给一些赋有哲理的话,显而易见,这本书更能吸引读者吧。一本书不从商业价值来说,被写出来的使命就是让人看,没人看那就不值得写出来。
《明朝那些事儿》值得我们一看,虽然书很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看。多读点书终归是好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吸取古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不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也喜欢读史书。去年从学校图书馆借阅《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时,由于抢手,基本没按顺序读;今年暑假特意买了一套让女儿读,为了激励她,我又重温了一遍。明朝那三百年历史,在当年明月的笔下,历史很严肃,很深刻,深刻到人性;语言很幽默,很精彩,精彩的让人感叹历史书也能这么好看。
为师者,感叹自己的课堂如果有《明朝 ……此处隐藏6481个字……
作者说,他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但很多史书艰深晦涩,没有一定的史学积淀很难读懂,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当代人对历史缺乏兴趣,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写一本所有人都能看的懂的历史书,他是这么想的,也真的做到了。整本书引经据典,一气呵成,虽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增加其可读性,但所有的故事都有理有据,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和喜爱。书中作者总是简明客观的对人物进行评价,不带任何个人色彩,让每个人读完之后都有一段自己心目中的明朝历史,或爱或憎,或喜或悲,那些往事虽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但却永存于后世的心中,对于那些古人,是否也是一种欣慰。
好书就是能让人看完之后,回味良久,在微暗的灯光下看完这本书,重重的呼一口气,把自己从那段历史中拉回现实,可目光望向窗外无尽的夜幕时,怎的又仿佛听到了那段历史的低低咏唱。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3迄今为止,只有这本书让我反复啃读了将三遍,书中包含着风云变幻的历史更变,包含着有关权力的激励角逐和对人心里的细微思考等。当年明月一个普通的公务员花了几年漫长时间,潜心写下了这本让人收获非益的巨作。
下面写一些关于每次读后的感想:
感想一:当把一个人逼到无路可走时,什么仁义道德、什么真情可贵、什么报效国家都比不上自己活着这件事重要。只有自己活着才能实现一切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任何的牵绊都应该铲除包括身边最亲的人。
感想二:士为知己者死。当遇到那个能真正理解你懂你的人,为了回报对方,通常可以为止去牺牲自己的一切荣华,甚至性命。
感想三:不管你读了多少书,不管你位置多高,不管你曾经有着怎么样的峥嵘和凌云壮志,有时候为了生计,你不得不变成二皮脸、不得不丢掉良知为虎作伥。
感想四:正义这个东西其实是存在的,存在在每个普通民众的心里,可是正义基本上到来的都会比较晚,都会来的有些痛苦,都要建立在那个正义者的尸体腐化的时候,或是更晚!
感想五:一切打着为民旗帜的、喊着为名口号的不过是为自己的利益赢得胜利的筹码。渐渐的在安逸享乐里丢掉了这个筹码,为人所不齿、为民所恨最终被民所灭。
感想六: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是得到后再失去,如果报仇就让你恨的人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之后,再一件件让他失去,让他痛不欲生。
感想七:真理的坚持者和站在权力顶峰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往往最后都是比较凄惨的下场。这么多恨你的嫉妒你的眼睛在顶着你,让你如芒针毡。
感想八:成大事者,亲情不重要、没有友情没有爱情、没有法律约束、没有道德监督,他眼睛里有的就是更大的利益诱惑,也许是更多的金钱、更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为了这个诱惑为自己牺牲。
感想九:很多事情往往就是女人可以改变的,不要小看女人。因为女人恶毒起来可以灭绝一切,当然除了女人还包括不男不女的太监。
感想十:为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去努力死而无憾。也许世界上没有人会懂,但是历史的河流终会洗去献身者身上的尘埃,让伟大的光芒照耀。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4明朝那些事第三本妖孽宫廷,皇帝的故事已经没那么有意思了,顶多算是宫廷八卦,这本书最有意思的是王守仁。首先要吐槽的是于谦在这本书里被干掉了,让人痛心惋惜。
于谦,不是那个说相声的于谦,而是打了北京保卫战,拯救明朝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个于谦。上部书土木堡之变皇帝朱祁镇被抓以后,瓦剌首领也先各种要挟明朝,想狠狠敲诈一笔,奈何明朝就是不买账,皇帝你扣着吧,这边再立一个就是了,于是出现了两个皇帝同时在位的搞笑情况。
被忽悠的惨了的也先一气之下冲到京城想要打一仗,这个时候的明军刚经历土木堡之变精锐部队二十万几乎全灭,毫无招架之力,也先3万铁骑已经要兵临城下,京城的9个门随便哪个门只要被攻破就完蛋了。
如此严峻形势,战斗还是转移南京,关系着国家命运,战斗不一定能赢,而转移则是直接丢了半壁江山,于谦给出了答案:“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挽狂澜于既倒,于谦扛起了国家兴亡的大旗,保住了半壁江山。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不得善终,真的是让人扼腕叹息。
王阳明,这位一心想要做圣人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从小就励志要做圣贤,被他爸打了也不改志向。后来创立了心学,对后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而最让我佩服他的是,他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造反。什么是什么都没有呢,宁王造反买通当地所有官员,没买通的也被宁王干掉了,朝廷根本没人知道宁王开始造反了,而王守仁是死里逃生跑出来的,造反已经开始了,等着朝廷知道这事情派兵前来,宁王都造完反南京登基称帝了。
没有指望,没有援兵,没有希望,只有他一人。
孤身一人,聚集兵力,宁王有八万兵力,王守仁8千兵力都没有,怎么赢。就是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王守仁凭借着他的智慧召集民兵,安排战术,平叛了宁王。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传奇了,明朝的历史还在继续,不同的人物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璀璨着这个时代。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用时一个月,终于把这本页数多达8千多页的书籍,读完。昨晚上,读完以后,脑子里真的有很多的想法,就像当年明月讲的那样,看历史,只有2个字,悲剧。跟随着朱元璋,从一无所有,到建立明朝,在崇祯皇帝的无数次自救计划失败,到最后的不甘心的自缢,那种对于国家的情怀;以及各个首辅,愿意的不愿意的,好的坏的,精明的和稀泥的,最后的下场,貌似都是一样的,没有一个好的下场,被挖坟的居多。
那一刻,突然明白:为什么,读史会使人明智。因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朝代,身为人臣,总是那样,有忠心的,也有奸佞的,你真的会在那个历史条件下,看到一个很大的格局,这个格局,是在你现实生活中,不会去考虑到的,也许是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许是一路的下坡路,你会看到,很多很多的东西。
记忆最深的的东西,是最后结尾的地方,那首诗,那四个字:相信未来。就算是自己的一生,你也会经历很多很多的东西,人生真如过山车。昨天看自己人人网,很久之前的那个动态,讨厌人生的起伏不定。讨厌的东西,也是会去经历,注定的东西,真的不会逃过去的,那天,同时觉得,自己以前没有活的那样纯粹了,以前可以一觉到天明,现在不会,会做超多的梦,心里会压太多的事,这就是现在的生活。会失去很多很多的东西,会失去很多的人,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没了,走着走着就散了,就不见了。以后的人生,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坦坦荡荡的讲出:相信未来,这样的话。
这大概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在你慢慢接受现实的同时,你心里不再像以前那样的纯粹,读书,是让你永远记着,前方有光。气数这个东西,不是谁能够决定的,坚持内心想要的,坚持理想,是件很难很难的事,但至少,要相信,坚持下去的时候,未来依然美好。
《明朝那些事儿》,读不懂,朱元璋打天下的辛苦,以及大面积罢免官员的心理,和罢免宰相,大面积罢免官员,每年的休息日还少的可怜;朱棣拼死拼活的打天下,迁都北京;每一位皇帝,都有自身的亮点;还有言官,那种吵得不得了的,无穷力量。很荣幸,能够读到你—《明朝那些事儿》。